□本报记者 刘靖
“生活在攀枝花,感觉真幸福!”受助学子王雪琴说。
2011年9月的阳光花城,又有90多名贫困学子像王雪琴一样得到社会捐助,踏上求学之旅。
从2005年7月至今,攀枝花晚报社与市总工会携手开展的“圆梦行动”已走过7个年头。
“决不让一个贫困学子辍学,决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失望!”
而今,“圆梦行动”已成为《攀枝花晚报》一个颇具影响的公益性栏目,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张响当当的公益活动品牌。七年来,“圆梦行动”把这座移民城市中,不同地域、不同风俗的各族人民的心紧密连在了一起。
七年来,“圆梦行动”为数以百计的贫困家庭和学子带去希望和未来,让无数的群众感受和体会到社会各界的爱心、党和政府的温暖。在发挥主流媒体优势,履行社会责任,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为构建幸福和谐攀枝花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诺千金
枯燥的数字后面是无数个感人肺腑的爱心故事。
今年8月2日,一名女孩来到市消防支队。“谢谢,谢谢,谢谢您们了!”一走进办公室,她便向官兵们连声道谢。见面的两小时里,她连说了90声“谢谢”。
女孩叫王雪琴,现已是浙江大学的一名研究生。4年前,王雪琴以全市理科第四名的优异成绩考上上海交通大学化学专业。但当录取通知书攥在手里时,却是一种难以承受的痛——一贫如洗的家,一家5口人的生活重担全压在瘦弱的母亲身上,她心中的“大学梦”顿时变得可望不可及。
2007年8月3日,《攀枝花晚报》以《上大学,坚强“姐妹花”市场把摊练》为题,报道了王雪琴渴望圆梦大学的故事。
当天上午,看完报道后,时任消防特勤中队中队长邹登全和队员吴松、王林和赵虎等官兵商量后,作出一个决定:把王雪琴大学期间的生活费承担起来。
一诺千金!四年来,因退伍或工作调动,部分官兵虽已离开攀枝花。但是,爱心承诺没有改变,爱心接力棒一直在传递。先后有60名官兵参与了资助王雪琴的行动,累计资助生活费1.6万元。
在664名贫困学子的背后,每个人都有一个感人的真情故事。尽管他们各有各的不幸,但他们面对未来坚强自立,刻苦乐观。从建筑工棚到清华大学的聂渡洛、从小餐馆到北京大学的卢涛、从偏远农家到浙江大学的徐明亮……
七年来,“圆梦行动”成功地帮扶了一批又一批品学兼优而家庭困难的学生,让他们的梦想扬帆启航。
“我们是幸运的,幸运地考上了大学,幸运地成为‘圆梦行动\’的关注者。上学的路上,我们轻松前行。大爱之下,我们只能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大爱之下,我们只能用感恩的心、上进的心,承担起家庭责任、社会责任。”2009年考上西南交大的贫困学子宋小平道出了贫困学子的心声。
如今,从上海政法学院毕业的李成鑫回到攀枝花,当了一名“村官”,为家乡建设出力;大学毕业的肖遥已启程去中国航天工业集团中航通用飞机公司报到,让梦想飞上蓝天……
媒体责任
关注民生,服务百姓,是当下媒体共同的责任和价值取向。
“作为一张都市报,《攀枝花晚报》始终坚持‘做责任传媒,以民生立报\’的办报宗旨,始终饱含浓厚的民生情怀,关注老百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攀枝花晚报》总编辑曹习斌说,“圆梦行动”正是《攀枝花晚报》履行社会责任,传递民生情怀的体现。
2005年7月,晚报记者周琼在市总工会采访“寒窗助学”情况时,了解到全市有许多品学兼优的准大学生因家庭贫寒难圆大学梦。出于职业的敏感,提出要对这些学子进行采访报道,呼吁社会各界关心关注,共同来帮助这些身处逆境、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
正在为此忧心忡忡的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眼前一亮,兴奋地说:“这个提议很好!”
信息反馈回来后,引起了报社领导的高度重视,决定与工会部
新闻推荐
又是一轮明月夜,又到一年中秋时!作为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凝聚着中华民族向往团圆、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在同一轮明月下,我们共度中秋……“团团圆圆真热闹”“以前过中秋,只能通过网络视...
攀枝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攀枝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