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新闻 米易新闻 盐边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攀枝花市 > 攀枝花新闻 > 正文

从“品牌培育”到“尽显风流” ——攀枝花市群众文化惠民工程系列报道(四)

来源:攀枝花日报 2011-11-24 13:27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苏安静文/图

近年来,攀枝花市极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提升了城市文化软实力。

一个活动弥漫艺术气息

最近,美术工作者刘佳欣喜无比:“文化大发展‘春风\’吹来,参加‘周末绘画写生班\’的美术爱好者也多了起来。”

今年50多岁的刘佳,就职于市群众艺术馆美影书工作室。平时工作忙,刘佳闲遐时间最大的爱好是从事绘画创作。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他的画作在国内有不俗的表现,不少作品入选全国、省、市美展并获奖;本世纪初,他的油画作品在省内艺术品拍卖市场拍出了10万元的价格,并被本土藏家收藏。

但是,刘佳的心中始终有个打不开的结。因为各种原因,一批有志于美术创作的先行者相继“跳槽”到了其他城市。攀枝花多年苦心培养的艺术家人才大量流失,导致文化艺术市场所需要的学术氛围、学术支撑难以形成气候,造成艺术体系断层,本土脉络缺失。

“有些人是含泪离开了攀枝花。”这让刘佳多少有些孤独感。

不过,近年来,这种状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刘佳也亲自经历过。

2007年,在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局的关心支持下,群众性“周未绘画写生班”活动在市群众艺术馆开展,一批有志于美术创作的爱好者聚集在市、区群众艺术馆,大家利用闲遐时间外出写生,交流技艺,探讨创作。

“周末写生班课题经费,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和市群众艺术馆提供支持,攀枝花学院免费提供人体模特儿写生,惹得大家都想一展身手,比个高下。”刘佳讲,“周末绘画写生班”过去只有3个人,现在己发展到近百余人,其中有工人、教师、学生、离退干部和美术工作者。他们的身影遍及全市各区县。

“‘周末绘画写生班\’成立四年来,开展活动200多次,举办画展25次。有的作品入选北京国际双年展、东盟国际美术展、亚洲青年动漫大赛和抗震救灾全国画展等展览;有的作品荣获大奖,并被藏家收藏。” 

11月18日,市群众艺术馆负责群文工作的陶元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周末写生、创作班活动的开展,是攀枝花近年来群众美术普及工作的一种形式,也是攀枝花培育“品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一个实例。“这种形式不仅让攀枝花市弥漫着一种艺术气息,也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成为攀枝花市文化活动的一大亮点。如今,一股积极创作、研究攀枝花美术的新风已吹遍全市。”

一台晚会凸显一方文化

“《花雨金沙》舞台表演很漂亮,尤其婀娜流畅的舞蹈,美妙动听的音乐……让人震撼!”

“这台晚会是攀枝花主城区大工业特色、移民特色和都市风光的一次文化释放!”

“这台晚会是本土文化精英们集体智慧的一次集中喷射!”

2008年2、3月间,由东区举办的大型主题文艺晚会《花雨金沙》在攀枝花学院大礼堂和攀枝花宾馆等处连续上演,上千观众在享受到了一道震撼视听的文化盛宴后,无不赞叹。

一台歌舞晚会,为何能产生如此大的反响呢?

记者就《花雨金沙》的立意策划等,曾与晚会总策划之一的何先春(原东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进行过交流。

何先春说,策划和筹办《花雨金沙》主题文艺晚会,其目的是想通过攀枝花市对金沙文化的打造,整理和挖掘具有东区本地特点和丰富内涵的文化品牌,不断繁荣东区文化事业,提升东区城市文化品位,同时对外传递东区“亲和包容、开拓进取、追求卓越”的城市文化理念。

“要打造东区的特色文化,首先要对东区作为城市中心区进行准确的定位。攀枝花是一座比较典型的移民城市,城市居民来自全国各地,因此,风格迥异的多文化元素在这里汇集、交融、碰撞,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移民文化。作为攀枝花的中心城区,东区集中分布着市党政机关以及大专院校和大企业;辖区内居住的城市人口有30多万,占了全市城市人口的一半以上。当年从祖国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建设者以及他们的后辈,现绝大部分都居住在东区辖区范围内。可以说,攀枝花移民文化的包容、和谐、开放在东区最具代表性,也最能得到集中的体现。”

何先春分析后说,整台晚会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了东区乃至全市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

这台晚会后,东区在文化发展方面又做了哪些探索和尝试?

东区文体局相关负责人说,为贯彻落实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东区将在较长一段时间保留这台主题晚会,将其中的各种文化元素与东区的啤酒节、房交会、迎春购物月等节庆经济紧密结合,多角度、多层面地反映东区本土的文化特点和风貌。

“对东区而言,《花雨金沙》已成为一张‘文化名片\’;对攀枝花市而言,《花雨金沙》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为攀枝花市今后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对文化演艺界来说,《花雨金沙》证明了攀枝花本土演艺事业大有可为。《花雨金沙》是一次文化项目创作的成功实践。”11月21日,市文化局群文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一方水土造就“彝家第一村”

已有“彝家第一村”美誉的迤沙拉村,从村到组、从组到户都有规模不等的文体活动。

“会说话的就会唱歌,会走路的就会跳舞。歌舞和谈经古乐早已成为迤沙拉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1月20日,平地镇迤沙拉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66岁的村民起光禄吃过早饭,从卧室里拿出二胡,坐在自家院坝里,向记者讲述“彝家第一村”的故事。

起光禄说,迤沙拉村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彝族自然村,是西南地区“里泼彝族”最具地区性和民族特色的自然村落;村里居住着374户1535人,其中彝族人口占全村总人数的96%。“谈经古乐、古民居、里泼彝族的特色饮食等,是迤沙拉村特有的文化、旅游资源。迤沙拉村的谈经古乐享誉全国。”

“据考证,明朝洪武年间,开国皇帝朱元璋派遣沐国公沐英率领35万大军入滇屯田戍边,其中一支来自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的军队来到这里驻扎。后来这些戍边的官兵大多数回不到老家,就在当地安家落户,与这里的彝族人通婚,繁衍后代。由于在这里安家落户的官兵有许多精通音乐,带来的音乐便在这里流传开来。这种音乐没有乐谱,属于口口相传。以前这种音乐被称为经调或者洞经音乐,现在被称为谈经古乐或者金沙古乐,这种音乐和纳西古乐不同,纳西古乐(洞经古乐)主要表现为平稳、庄重和肃穆,攀枝花迤沙拉村的谈经古乐则是具有江南丝竹的韵味,轻柔细腻,悦耳愉人。”

起光禄说,今年8月,省民宗委批准投资2680万元打造迤沙拉民族新村和历史文化名村。按照市、区、镇的规划,迤沙拉不仅要建成历史文化名村,还要借势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和加工业,将迤沙拉打造成一个民族特色景区。

“现在,政府投资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今后迤沙拉的发展更有希望了。”起光禄说,这些年,在政府扶持下,迤沙拉特色文化得到了很大发展。尤其是每年开展的充满民族风情的火把节、赛装节、庙会等文化活动,吸引不少村民参加,并有一些文艺表演节目走出了村子,在省、市文艺舞台上显露锋芒。”

新闻推荐

李林报道市政协主席高方芹主持召开七届五十

本报讯(李林报道)11月24日,市政协主席高方芹主持召开七届五十九次主席会议。市政协党组书记单荣应邀参加会议。市政协副主席严文洪、庞向东、吴文发、刘建明、赵勇,秘书长唐云城出席会议,市政...

攀枝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攀枝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从“品牌培育”到“尽显风流” ——攀枝花市群众文化惠民工程系列报道(四))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