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曦宇
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经历了温饱——小康——富裕的演化过程,在人们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消费日益非物质化、观念化和品味化,文化因素和文化资源进一步融入经济之中,成为现代生产力的重要构成或促进因素,成为经济发展最为重要和有效的动力,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力量,即文化引领经济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是一国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统领和灵魂。近年来,攀枝花市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笔者认为,要促进攀枝花市农村文化建设持久稳定的发展,必须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着重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建立文化资源整合及流动机制。一是建立文化资源整合机制。文化作为一个内涵广泛的概念,不仅指狭义上的文化,而且还包括教育、体育、科技、卫生等许多方面。文化馆、广播站、农技站、学校等都可以作为文化设施来加以利用。因此,我们要树立大文化的理念。包括社会伦理思想、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风尚、文化艺术、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都属于“大文化”范畴。树立大文化理念,能够使社会各领域更内在地统一起来,使文化的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思想层面和实践层面更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社会整体文化上的一致性得以增强,从而突破就文化抓文化、就旅游抓旅游、就产业抓产业、就公共设施抓公共设施、就村镇建设抓村镇建设的老套子、老路子,整合资源,发挥各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形成建设合力。如从2006年起,攀枝花市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用3年时间完成全市44个乡镇宣传文化中心和316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及宣传文化中心建设和改造,组建起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及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一些乡镇在建设过程中还与文化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统筹规划,共建共享。二是建立文化资源流动机制。应打破区县、乡镇、村寨区域的界限,盘活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有效解决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在资源配置上,乡镇文化活动中心(站)与村级文化室应合理分工,避免资源短缺与资源闲置的现象出现。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及产品供给应形成管理以区(县)为主,协调以乡为主,建设以村为主的格局。
——建立投入机制和管理机制。在建立投入机制上,保证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是关键环节。应通过多渠道筹集,逐步建立起财政、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体系,逐步形成政府资金主导,社会多渠道筹资的文化建设投入机制。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相比较,有着特殊性,有自己的规律,其建设周期长、见效慢。因此,要建立攀枝花市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投入机制,以确保这种投入的长期性、持续性,确保对各种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成果的长期利用、维护和更新。在建立管理机制上,着重在管理创新上下功夫,按照“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彼此分离、互相制约的原则探索“管办分离”,创新攀枝花市农村文化管理体制。
——建立城乡文化援助机制和一体化机制。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建立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展文化对口支援活动。城市文化设施如图书馆、艺术馆等,实行总馆下设分馆制,服务的触角向农村、向社区延伸。
——建立农村文化内生机制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机制。农村公共文化的供给,单靠政府开展“三下乡”等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培育农村本土的文化资源,依靠民间的文化力量,着力发展攀枝花市农村特色文化,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机制和农村文化内生机制。
——建立新型农民学习培训机制。要推动攀枝花市农村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和繁荣,首先应对农村基层文化专职干部进行培训,确保已建成的文化设施“有人管、有活动、有特色、有影响”。其次,还要对农村技术服务中心、农民技校、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农业专家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农业科技110等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农民学习培训机制。
——建立农村文化活动组织开展机制。各乡镇、村以已建成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为依托,以乡镇、村文艺队伍为主体,组建舞蹈队、腰鼓队、民乐演奏队、篮球队等业余团体,开展群众性经常性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举办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并在活动中培养乡土艺术家和民间艺人。要按照贴近农村和农民的实际、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的原则,将大型、示范性农村文化活动与平时的小型、分散性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方便村民就近参加各种文化活动。要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等活动为载体,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建立激励与考核评价机制。农村公共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要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各乡镇继续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科技致富标兵”等评选活动,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促进农村绝大多数人的广泛参与,使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中共攀枝花市委党校)
新闻推荐
2010年度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检查工作结束 共查处问题资金5262万元
本报讯(殷旭勇记者杨荟琳)11月18日,记者从市财政局获悉,攀枝花市现已完成2010年度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检查工作,共检查财政专项资金4.45亿元,查处挪用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不规范等问题资金5262万元。据...
攀枝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攀枝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