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胜
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1981年,攀枝花书画院(当时为金江画院,2004年更名)在方毅,杨超等老领导及攀枝花市的支持下呱呱坠地。作为市内唯一的美术书法创作、研究机构,三十年来,书画院学术与创作并重,立足本土特色,紧扣时代脉络,组织承担了市里交办的多次重大美术、书法展览、展示活动,其作品不断入选国家级和省级展览,并多次获奖。三十年的岁月风霜,见证着攀枝花书画院与时俱进的步伐。“金沙有约——攀枝花书画院建院三十周年优秀作品展”以画家的视角,诠释着过往。
古人云“三十而立”,三十岁是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画家们怀着对攀西大地无法割舍的情怀,在当今画坛立定精神,探求艺术真谛,传承艺术创造,成为省内、市内一个充满生机的群体。三十年来,书画院的画家们从裂谷走向省城、京城,有许多人又回来了,来来回回为的是丹青的梦想。攀枝花书画院建院三十周年活动及其展览的推出,是书画院最为饱满的激情呈现,她以艺术独有的气息温暖着每个欣赏她的人。
黄鸡催晓、白日催年。在时间的长河里,一幅丹青、一件书法、一首小诗、一篇散文都可以获得比我们更久远的存在。而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无所不至的快餐文化,让“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遐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离愁,“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壮怀激烈,“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哀伤,“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的寂寞以及“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惆怅成为消失的意境。当我们在翻阅攀枝花书画院历年创作的一幅幅作品时,才重拾到飘逝的旧梦。这些画作带着文化的幽幽沁香,踏着岁月的履痕,细细向我们叙来,如缕缕清泉,沁人心脾,荡涤着尘世的纷争,净化着我们的精神家园。铁马冰河,金沙水拍,寄托着三十年不变的绮梦;阳光花城,裂谷烟云,倾诉着攀西大地的诗情画意。
金沙江畔因为有了诗人、学者杨升庵,才有了“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的书香和文气;因为有了诸葛亮的五月渡泸,攀西大地透着些许萧瑟与刚烈;因为有了红军巧渡金沙江,才有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情;因为几十万建设大军的无私奉献,才有了今日的阳光花城。攀枝花人应该以自己的历史为荣,攀枝花人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定位,不能让那些历史文化积淀只停留在画家的画幅里。
弹指间,三十年转瞬即过。攀枝花书画院的画家们以其鲜明的地域性和坚守民族艺术的决心面向未来。他们师造化,重传承,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充满着深厚的情感和敬意。让我们怀着一颗平和宁静的心,去感悟那晨钟暮鼓中经典作品的神奇与风韵;怀着敬畏之心情,感恩社会,感恩先贤,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为共和国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倾尽全力。
新闻推荐
生态景观绿化:美了环境 暖了人心 ——临江路立交桥绿化景观建设速写
□本报记者苏安静文/图[现场]记忆中的“垃圾场”渐渐远去12月14日16时许。炳草岗湖光社区江山里居民生活区。几十个工人正忙碌着:有的手持锄头、铁铲,在炳草岗临江路立交桥下绿化景点挖坑、铲土;有...
攀枝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攀枝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