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农业,必须打牢基础设施。目前,攀枝花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业基础设施设备老化,亟待改造。乡、村、组的道路建设的速度与农业发展的步伐存在差距,先进农业设施的引进缺乏资金,这成为制约特色农业发展的瓶颈。
以水为例,攀枝花是一个水资源非常丰富的地方,但过境水占总水量的96.13%,水利基础条件较差。全市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很多农户种植“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今年仁和区大龙潭、平地等乡镇出现的罕见伏旱就让烤烟生产受挫。
就农村水利设施而言,近年来政府虽增加了农业投入,但是与农业发展需求还有相当差距,山区许多堰沟、山坪塘、水渠都是计划经济时代修建的,至今仍有相当部分未整治。水利工程设施薄弱,大中型水库虽然不少,但渠系配套欠缺,小水窖、小水塘等群体建设还未形成,节水抢种难。全市虽然已经建起水利工程39881处,但有效灌溉面积仅为39.5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5.7%。即便是在特色农业发展初具规模的区域,如大田、大龙潭、金江、红格等地,出同样面临缺水。
为了解决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问题,攀枝花“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目标: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以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实现新增蓄水量8000万立方米,新增灌面20.5万亩,改善灌面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万亩。
“我们的很多农业用地都在二半山区,农业的交通运输是一个大问题。”王建芳告诉记者,攀枝花地形复杂,交通建设难度大,一些地方特别是少数民族地方,生产区交通不便,乡村公路等级较低,晴通雨阻现象严重,农用物资进山难、农副产品进城难的情况尚未彻底改变。同时,交通闭塞也影响了市场信息的传递,进一步造成农民观念的落后。
为此,攀枝花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了“推进以乡村干道、田间耕作道路、连接农业基地道路为重点的路网建设,提高通村道路质量,保障农副产品运输”的解决路径。
新闻推荐
根据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对2011年度市(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进行考核的通知》(川委廉〔2011〕3号)要求,为扩大群众参与,强化群众监督,增强责任制考核工作的客观性,省...
攀枝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攀枝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