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发平,二环路东半环EPC2标段项目经理。学冶金测量的他,本应与高炉钢厂打交道,却与筑路架桥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992年到中国十九冶集团工作至今,作为管理人员,参与过多项重大工程的建设。因为表现出色,曾获得攀枝花市“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创新标兵”等称号。此次二环路工程是该集团在成都市中心城区参与的第一个市政项目工程,集团高度重视,特地派出了实力最为强大的人员组成项目部。
假如把一个项目比做一艘行驶在大海的船的话,项目经理就是船长,决定着这个项目最终的成败。“置身工地,就没有感到旱季雨季,唯有的是心悸。”这是一篇描写张发平的文章中写的。张发平说:“压力很大,责任也大。工程一天不完,心里的石头就一天卸不下来。”压力必须转换为责任心,而管理中只有从每一处细节着手,大小都抓好,“新的一年,希望整个工程保证质量与工期要求。”
大年初一的早上,对于二环路东半环EPC2标段项目经理张发平来说,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作日。走进刃具立交下面的钢箱梁加工场,张发平仔细地审视着钢箱梁上的每一处焊缝,不时用手摸摸。身着中国十九冶集团灰蓝色工装、戴着眼镜的他,此时看上去更像是一位技术管理人员。上午8点钟先到工地巡视一遍,这已经是他每天的“例行公事”。全长3.5公里的标段全是他的巡视范围。他告诉记者,走完全线,差不多会是10点钟。此时还不能从现场离开,还得对施工的重点部位进行进一步查看。吃完中午饭,就要跟项目部的其他管理人员碰头,协调问题、研究方案、安排工序……在这个碰头会上,通过大家的交流参与,作为项目经理的他要拍板很多事情。下午则落实这些事。“今天下午要早点下班,因为项目部班子要到标段上的三个食堂跟工友们一起吃饭。一年到头,大家也要聚聚,吃点好的,聊聊天。”这就是张发平这一天的工作安排。
走到SM广场旁,只见这里的底层道路已经具备下一步的施工条件。“因为考虑到春节期间市民的通行需求,为了让大家可以顺畅地通过,现在这一段底层道路没有启动改造。春节大假后就要立刻进行全线底层道路的改造。”他告诉记者,全线目前已经有1公里长的底层道路完成了第一层沥青的铺设,交给了下一个“接棒”的施工单位。
通过施工楼梯走上主线桥梁,他巡视着该段防撞墙的进展情况。第一次站在二环路高架桥上,感觉非常壮观。“现在这一段已经完成了1.7公里的防撞墙。”他告诉记者。施工顺利吗?有没有需要解决的难题?今天大概可以再完成多少?已经完成的部分质量咋样……这些他都要一一摸清楚。“桥面系也已经完成1万平方米了。”一边说着,一边继续前行。
在刃具立交,1月24日晚上就开始进行第一片异形钢箱梁的吊装,现在已经完成了两跨半共20片的吊装。“这是我们全标段中吊装技术难度最大的一处。因为受限于狭窄的施工空间,只能使用单机吊装,调来了号称‘西南第一大吨位\’的650吨吊车。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一大串,其中最棘手的就是如何在长达51米、重达145吨、并且带有一定弧度的钢箱梁上找到最佳的吊绳悬挂点,以确保箱梁在吊装过程中不会出现重心倾斜。我们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制订了四五套吊装方案,邀请专家评审,最终确定了吊装方案。”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他还历历在目。现在,刃具立交桥区只剩下4片钢箱梁没有完成吊装。“现在视钢箱梁的准备情况,打算在明天或者后天就启动继续吊装,春节期间就要把这4片全部吊装完。今天晚点还要专门进行讨论和研究,确定具体吊装时间。”他说。
钢箱梁准备得怎样了?焊缝处理得好不好……在刃具立交桥下的钢箱梁加工场,他事无巨细地查看着一切细节……2月10日,蛇年初一,项目经理张发平在这个普通的工作日一如既往地忙碌着。
本报记者 袁弘 摄影 马丁
新闻推荐
小而美的创业 为生命应急 发明达人研发破玻器,引发“千万级”的机构投资追捧
一个体积不大的红锤,看似平凡无奇,但当它遇上车辆玻璃,只需要2公斤的轻触力,车辆玻璃就立马呈蜘蛛网状结块“秒碎”……9月19日,“创业天府·菁蓉汇龙泉驿”专场,“80后”创业者、锋范科技掌门人代膨岭...
攀枝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攀枝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