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帆 王悦良)3月2日下午,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安排和要求,市委书记刘成鸣来到攀枝花广电中心,听取省级新闻媒体驻攀机构和市级新闻媒体的意见,并着重对各新闻媒体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了解到的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收集梳理。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仅要看领导干部走没走基层、去没去群众中间,更要看解决问题的实效。”“大力实施文化惠民活动,推动村镇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激发人民群众热爱攀枝花、建设攀枝花的热情。”“对被媒体曝光的领导干部的违纪违规行为,要积极整改,给出回应,给老百姓一个交代。”“加大民生工作在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中所占的比重,建立权力约束机制,让领导干部为老百姓办实事,用服务群众的实效说话。”……座谈中,攀枝花日报社、市广播电视台、攀枝花有线电视信息中心、攀枝花晚报、四川日报攀枝花记者站等新闻媒体负责人先后发言,为攀枝花改革发展大局建言献策,为推动关系普通百姓切身利益问题的解决鼓与呼。
听取大家的发言后,刘成鸣说,长期以来,省级新闻媒体驻攀机构和市级新闻媒体为攀枝花经济社会发展操心出力,在展示攀枝花风采、服务民生和舆论监督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刘成鸣强调,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是弘扬正气、传导力量的载体,是反映群众呼声的重要渠道。面对新的时代要求,全市各级新闻媒体要恪守客观真实的原则,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时全面地反映攀枝花改革发展进程和人民群众的诉求呼声,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到每一个角落,成为凝聚放大正能量的主力军,营造和谐的社会舆论氛围。
刘成鸣强调,全市各级新闻媒体要做“五多”媒体。一是多深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法宝,要沉下身子、迈开双腿,到田间地头、社区人家、厂矿车间,到百姓身边,真正“接地气”,把“三贴近”落到实处;群众是新闻的“富矿”,要在群众中深入挖掘正面典型,以榜样的力量引导人、激励人,把攀枝花精神发扬光大,把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攀枝花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上来。
二是多用群众语言。新闻作品要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使用群众看得懂、喜欢听的语言,增强新闻宣传的可读性、可视性、可观性,避免新闻报道模式化、典型报道脸谱化。
三是多做释疑解惑。聚焦广大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释疑解惑,全面反映群众诉求,及时让群众知晓党委政府对问题的回应和解决问题的举措、成效,压缩负面信息的生存时空,引导公众情绪,推动矛盾化解。
四是多开辟受群众欢迎的沟通渠道。适应群众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新需求,创新运用快捷、方便、及时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全方位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捅破“窗户纸”,打造“直通车”。
五是多开展宣传攀枝花特色的报道。立足中国钒钛之都、中国阳光花城、四川南向开放门户,创新思维、穷尽手段,大力宣传攀枝花的亮点,报道攀枝花干部群众干实事、打硬仗的生动实践,展示全市上下思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新成效,为推动全市改革发展聚力,为全市人民同步奔小康加油。
市领导沈钧、熊伟参加座谈。
新闻推荐
2015年是攀枝花开发建设五十周年,攀枝花的开发建设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篇章。为营造良好氛围,迎庆攀枝花开发建设五十周年,表达攀枝花各族人民共筑小康路、同圆中国梦的美好情怀,攀枝花市文联...
攀枝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攀枝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