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烂:上学得背两双鞋
“晴天尘土飞扬,雨天稀泥烂洼。”高峰组村民小组长吴永顺这样描绘从前的高峰路。“摩托车想开上去都困难,我以前卖一次芒果,至少要修两次路,收购老板都不愿意来高峰。”吴永顺说,沿线144户460多人,家家户户都是靠传统种植和农闲外出打零工挣钱,芒果种植缺水,交通运输受阻,产业发展极其困难。因此,与村里其他村民小组相比,高峰人经济收入少了一大截。
“要致富,先修路”,老百姓想过好光景,迫切希望早点打通这一条“要道”。
“我小时候走这条路去上学,到了学校一腿的泥,所以下雨天得背上两双鞋。”在高峰路修复、硬化工程施工现场,当地小伙子们甩开膀子地干,对他们来说绝不仅仅是为挣几个工钱,更多的是一种希望和责任。“我家种了一大片芒果树,以前路烂,芒果价钱被压得厉害,还心焦卖不出去,现在我们把路修这么宽,大车都能上来,老板再来砍价,我们也说得起硬话。”一位小伙子说。
建设:出行用水两兼顾
2014年底,高峰路修复、硬化工程开工建设。该工程不仅解决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出行难,还能解决当地农田灌溉问题。
高峰百姓发展芒果种植的又一大制肘就是水源短缺。每年4、5月份,攀枝花降雨量少,此时正是芒果开花结果的时期,用水量大。镇政府为解决水源问题,在山顶修建了山坪塘,燃眉之急虽解,但想要发展产业却是杯水车薪。在高峰流传着一句俚语:“核桃箐高峰组有个班水田,整得夫妻不团圆。”说的就是从前高峰百姓使用“班期水”,老百姓半夜还得出去放水灌溉,睡不成个安稳觉。
吴永顺说:“为啥大家那么想修路?一是路本身太烂,二就是想通过路沟,把核桃箐那股水引下来,这样沿线的芒果和黑麦草就有水浇了,就能长得好!这是一举两得的事,虽然前期投资大,但老百姓都知道实惠在后头嘞!”
施工队负责人王勇说:“为了引水,我们调整了设计方案,施工要求十分严格,就为了攻克‘水翻不过梁\’的难题。按照方案设计,我们既能保证将山泉水沿3.5公里公路的边沟引下来,又能保证在雨季水量最大时不翻水上路,队上工程质量监督小组的村民代表刘国富每天都在工地上,他盯得最紧。”
自从布德镇实行《村民代表监督民生工程实施办法》和《工程建设“三不”实施准则》后,民生工程建设得到了老百姓极大的支持,通过村组干部的反复宣传、动员,群众代表多次参与招标、全组百姓共同选举监督代表,乡亲们把修路当成自己的事儿,不再简单地认为那是镇政府的“一头热”。
由于天气太干,土壤吸水量大,刚浇筑好的边沟容易干裂开缝,需要浇水不断保湿,家在路边的村民张宗友把自家水池里的饮用水接出来给施工队,就怕养护不到位,质量上不去。施工队缺水,村组干部就和沿线村民协商,纵然旱季缺水厉害,但没有哪一家不支持,村民从自家水池和鱼塘里抽水支持工程建设。“早修好,早享受”是村民常挂在嘴边的话。
现状:谋划发展走在前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条道路多方帮”。在高峰路前期拓展路面时,电信公司、移动公司都主动派工作人员来迁移道路经过地的电线杆。高峰路占用了30多户农民的土地,面积加起来有3亩以上,动工初期正是采摘嫩豌豆的季节,来得及抢收的全家出动忙活一阵儿,来不及的只有“忍痛割爱”了。道路要经过李崇兵家的豌豆田,他说:“队上说挖到自家田的时候都不出去看,怕大家舍不得,我等挖完了才出去看的。”村民为了建好高峰路,不仅无偿提供土地,还每人筹资300元,加上自愿捐资,共筹了2.8万元,对于承包价172万元的路来说,那些钱只是“沧海一粟”,但那一“粟”中包含着的是高峰人45年对路的梦想。
路还未建好,新的变化却“层出不穷”。我们看见沿路的几家村民已经修好了羊圈,道路边上也开始大片种植黑麦草。向组长打听,他说:“从修路开始到现在,已经有7户人家修好了羊圈,你们现在看到的是敖东祥家的,现在大家对种草养羊很有热情,老村子村的养羊技术很不错,等路修好了,我们也要大力发展养羊产业。”“你看旁边那个大水池,那是田文华修的,他准备把那一片建成芒果基地,到时候路修通,水引下来,何愁芒果不丰收,哪里还怕收购商不来。”除了田文华,沿路有地的村民都种上了芒果,有的才种不久,今年嫁接成活的新芽虽然“满身”尘土,却是生机盎然,仿佛它也知道“钱途光明”似的。
□罗文
仁和区布德镇新桥村高峰组坐落在山尖,平均海拔约1500米,路远山高。“高峰”也因此而得名。
1970年,当地群众建成一条狭窄的土路——高峰路,这也是高峰组与外界唯一的通道。何时才能有一条康庄大道?高峰人这一梦想,一梦就是45年、两代人。
如今,高峰路修复、硬化工程已进入路面施工阶段。这条长3.6公里、有效路面宽3.5米的混凝土道路有望6月下旬投用。届时,高峰将不再“高”。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江潇)4月14日,记者从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获悉,今年一季度攀枝花市缴存职工使用住房公积金7.0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9亿元,增长37.21%。住房公积金使用额的大幅增加,不仅增强了职工购房...
攀枝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攀枝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