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花楹(胡红兵 摄)
□本报记者 李坷静
春天,繁华的季节。
繁华,繁花也。一朵朵鲜花,展现着美好,萌动着欲望。这个季节,漫步当下,回望曾经的繁华,别有一番味道。
许多年以后,攀枝花很多人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那句“臭仁和,香渡口,好耍不过河门口”的顺口溜。
繁华过后,几经沉寂与落寞,如今的西区变了,河门口公园变成了三角梅的海洋,庄上花海、西佛寺景区、“苏铁秘境”、“阳光沙滩”、梅子箐“山珍河鲜”等旅游名片展示出一个全新的生态西区。
4月1日,记者探访了西区西佛寺景区、河门口公园,感受西区新变化。
“绿色西区”渐行渐近
出发前,记者采访了几位50多岁的市民。在她们的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西区河门口最热闹。“那时候,一到晚上,河门口公园和周围馆子人声鼎沸,很多青年男女在那里吃吃喝喝,打情骂俏,好不热闹。”黄大妈说,后来大渡口、炳草岗也热闹起来,大家也就很少到河门口耍了。
从炳草岗向西区河门口公园前行,记者感受最大的是环境之变。沿途,没有漫天飞舞的扬尘,路边树叶绿油油的,过往货车寥寥。
下车后,记者遇到几名路人,他们是西区河门口公园附近的居民。“早几年,我们连窗户都不敢开,地板天天拖都还铺满灰;现在环境好了,公园人气又旺起来了,父母也打算搬过来养老,我们看好西区的环境治理和旅游业发展。”一位居民指着河门口公园说:“别的不说,单看这个公园里种的三角梅,往年可没有这么多,各部门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河门口公园:三角梅的海洋
刚踏进河门口公园,满园盛开的各色三角梅映入眼帘。
早晨,公园里已聚集了不少市民。人们或坐下闲聊,或漫步,或舞蹈、拍照,其乐融融,共享优美环境。
自1977年国庆节开放后,河门口公园历经近40年风雨。在景观打造中,公园管理方,既挖过猴山,也种过桃树,但效果都不理想。几经周折,最终选择种植三角梅。
跟随公园的工作人员,记者绕着公园走了一圈。公园郑主任介绍:“园内先后引进了紫皇后、粉红玛丽、鸳鸯等20余个三角梅品种,突出三角梅主题。年内园内还将建成一座天主教堂,再结合园内现有的20多项游乐项目,把公园建成综合型公园。”
三角梅树下,记者见到了拍照留念的董女士。她说:“这几年,我们常常来这里赏花,现在西区环境确实好多了。”董女士坦言:“公园目前发展得很好,但部分配套设施设备还需完善,比如垃圾筒和休息长椅太现代化,摆在公园里太突兀、太显眼。”
西佛寺景区:荒山披绿 山间戏水
离开河门口公园,沿格萨拉大道向西佛寺景区前行。踏上这个昔日光秃秃的石漠化山坡,而今绿油油的景象让人感叹。
曾经的荒山,如今有大半已披绿。3000亩蓝花楹、凤凰花、榕树及60多种乔木花草遍布山间,淡蓝的花片片点缀在其中,美不胜收。
指着悉数开放的蓝花楹,西佛寺景区管理人员周贵华说:“这些树都是背土上山、掘井取水种起来的。”
4月,攀枝花已开启清凉游。而西佛寺景区山腰处的水上世界,不乏为休闲纳凉的好去处。这里有游泳池、冲浪池、人造沙滩,还有美食。据说,这里的人造波浪最高有2米。
游客在河门口公园三角梅林里拍照留念。
西佛寺景区里的蓝花楹。(胡红兵 摄)
游客用手机拍摄三角梅。
西佛寺
新闻推荐
受攀钢工程公司委托,拟对一批不良实物存货对外竞价处置,现公告如下:一、实物基本情况实物包括钢材、电缆、阀门、备件等(详见附件);性能状况以看样,数量以过磅为准;存放地点为攀西地区。...
攀枝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攀枝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