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新闻 米易新闻 盐边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攀枝花市 > 攀枝花新闻 > 正文

轻舟已过五重山 ——读赵群《二分之一》有感

来源:四川经济日报 2017-04-19 10:15   https://www.yybnet.net/

□ 黄基秉

鸡年春节前,著名画家高维洲先生向我推荐了一位作者,说这是一位来自攀枝花市的女士,在成都定居工作已经十二个春秋,今年刚至知天命之年,她写了一本纪实散文作品,洋洋洒洒约30万字,取名《二分之一》,想请我看看,能否编辑成一本书。

《二分之一》,书名别具一格,很有意思,一下吸引了我的眼球。攀枝花市,45年前我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当兵时坐火车经过那里,当时叫渡口市;上世纪90年代末,我在四川经济日报社任总编辑、高级记者时,曾多次到这座英雄花盛开的城市采访,印象非常深刻。就凭“二分之一”和“攀枝花”这两个关键词,心有灵犀一点通,让我不由自主地接下了这门“功课”。

打开电脑,点开《二分之一》文件夹,全书文章分为三辑——成长、思绪、足迹,加上前言、后记共计105篇文章;一看字数,约30万字,图片近400幅;再一看,从第一篇文章《童年》,到最后一篇文章《川西秋色》,记叙了作者从幼年到中年近半个世纪的往事,采用的是纪实手法,原汁原味,文采飞扬,很有可读性。老实说,像这样读起来一点都不累的文集,有点久违了。

我上大学时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省级机关工作,仍订阅了《小说月报》《诗刊》《散文》等文学期刊。但21世纪初叶,我逐渐对当代小说之类文学作品失去了兴趣,而对纪实文学钟爱起来,也许是我的职业习惯使然,记者嘛,客观报道新闻事实乃是本能。在虚构文学逐渐走向低谷,纪实文学受到读者青睐的今天,《二分之一》像一股清花亮色的甘泉,舒畅地流入了我的心田,既赏心悦目,又受益匪浅。

赵群的散文真实——细致入微,感人肺腑。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反映的人物、事件、环境,是艺术的真实;而非虚构文学的生命则是原生态的真实,只是作者在记叙人物、事件、环境时,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的手法,让文章更能打动读者而已。如第一辑《成长》,由45篇非虚构散文组成,“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再到歪歪扭扭迈出人生的第一步,直至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走到五十岁,我的人生过去了二分之一。回头望去,这一路走来,没有大坡大坎,没有荆棘丛生,没有波澜壮阔,有的只是深一脚,浅一脚的淡淡的不甚清晰的三十七码的脚印。”作者说的是大实话,虽轻言细语,却入脑入心。

第一辑《成长》45篇散文,我认为是《二分之一》的精华。精就精在文章的叙述、描写、议论的真实性;而真实性也就决定了这本书的可读性,决定了这本书的艺术性。从《童年》开始,《六岁到部队》《移居攀枝花》《辗转流浪的初中》《失落的高中》《学徒生涯》《这是一个恋爱的季节》《四十而知秋》《二分之一》,45篇散文像一串珍珠,像一卷电影胶片,栩栩如生地展示了赵群五十个春夏秋冬的多彩人生。

赵群在《童年》中记叙,“山村是清秀的、美丽的,但土地却是贫瘠的、苦涩的。依稀记得我们大山里的土地种大米和小麦的成活率和产量都极低,土豆、玉米和红薯倒是山区常见的农作物,产量也高。那时逢年过节走亲戚送的大礼就是一把两把面条,现在看来无法相信面条也可以当礼物送!能吃上一顿红薯米饭和土豆米饭那简直就像过年一样,一碗‘光米饭\’更是天方夜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四川东北部的大巴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活艰苦,但幼年时代的赵群却又是快乐的、幸福的。虽然父亲远在外省当兵,自己留在老家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而家乡的山山水水、风土民情,已在赵群心里留下深刻的烙印,也许,这六年的“乡愁”就奠定了她半个世纪的人生轨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20世纪30年代,通江、南江、巴中、平昌等县是红四方面军的根据地,难怪从大巴山走出的孩子,身上都有一股韧劲,心里都有一粒火种,不论在哪里都能燃出一片亮光,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在《四十而知秋》里赵群告诉读者,“秋天,洋溢着希望和朝气;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2009年9月,儿子经过努力考上了大学,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这就是大巴山的女儿,永不气馁的赵群。她在第一辑压轴篇《二分之一》中写道,“五十岁,我已经走过半个世纪,完成了生命的二分之一。伴随着生日的到来,我的感慨颇多——金钱、地位、名誉,什么都不曾有过,但五十载的风风雨雨却是没少触及。回首走过的路程,那些曾经享受的幸福和快乐;那些曾经洒下的汗水和泪水;那些曾经历经的痛苦和遗憾,点点滴滴的往事和生活的瞬间,都让我回味和反思,并横生出无限感慨。”

五十个春秋,五十年奋斗。道路崎岖,前途光明。一路走来,赵群由衷感激自己的父亲、母亲,姐姐、哥哥,先生、儿子。鲁迅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赵群身上既有女性的柔情,又有军人血统的刚性基因;既有农民世代对土地守望的顽强精神,又有知识女性对理想追求的执著。也许,赵群的出身和经历有其个性特点,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恐怕是所有成功者的共性。赵群端出的这份30万字的非虚构文学大餐,足以让亲朋好友刮目相看、为其点赞。写作就是力量,奋斗就有收获。虽至知天命之年,但只是二分之一;未来的五十年,相信赵群的人生会更加精彩、更加灿烂。

赵群的散文真情——涓涓细流,沁人心脾。非虚构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其内容的写实性,感情的真实性。有专家认为,一切以“事实”“亲历”为写作背景,并秉承“诚实原则”为基础的写作行为(包括特稿、回忆录等)均可被视为非虚构文学创作(写作)。赵群散文的特点除了事件真实、场景真实、细节真实外,另一个特点就是感情真挚,情真意切。而惟有真情才能如涓涓细流,融入读者血液,拨动读者心弦,引起读者共鸣。

第二辑《思绪》有散文36篇,赵群在开篇语中写道,“我是一位多愁善感的女子,一点点小小的事物:比如一束璀璨的阳光;一只单飞的小鸟;一条飘逝的围巾;一朵暗自绽放的花朵;一片飘零的树叶;甚至一棵枯萎的小草;都会让我浮想联翩、心生无限感慨。或快乐、或忧思、或凄凉、或感伤,反正是随心情而发。喜欢凝望、思念不知名的远方;散淡的目光似丁香般的闪烁;思绪如雾拥着我长长的身影,漫漫渗透……喜欢夜深人静时,一人独坐灯下,抛开白天的嘈杂记忆,独享这份宁静,徜徉在文字里,放飞自己的思绪,释然心境,感悟生命中的喜乐年华。”

赵群感情细腻,观察仔细,虽然多愁善感,但非无病呻吟,因是真情,往往更能打动人心,正所谓只要心诚,石头也会开花。第二辑36篇非虚构散文,我更喜欢赵群写家人的文章。《银婚随想》《姐姐》《哥哥》《父亲》《我家先生》《我的娘亲》《我的儿子叫“颗牛”》,这些非虚构散文可谓形象生动的赵氏家谱,既有纵向的时间节点,又有横向的人物事件,加上真实感情的自然表露,真情就是美,故能吸人眼球,动人心弦,感人至深。

《父亲》中有一段记叙,“父亲大部分时间都在部队,就是这样他也从未放松对我们的管教。我们三姊妹就是他在家里带的士兵,我们要听着军号起床、睡觉;漱口杯、牙膏、牙刷、洗面巾整整齐齐排成一排统一归置;被子也得一丝不苟叠放整齐;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寝不言食不语,连吃饭都是全家坐齐了统一举筷子吃饭,基本上一起吃完,不敢吃慢,不然碗筷姐姐不给洗。还有父亲威严的眼神,我家吃饭没有说话声,只有‘唏哩呼噜\’扒拉饭菜的声音,所以我一直都是狼吞虎咽地吃饭,看来吃饭快是有缘由的!”

《哥哥》读起很有趣,“我哥哥从小就特别喜欢看书,什么书都爱看,听妈妈说有一年她带着哥哥到部队去看爸爸,在火车站买车票时一转身,哥哥就没了,妈妈急得转来转去地找,而当时只有四五岁的哥哥却安静地坐在一台阶上,手上拿着一本毛主席语录煞有介事地看着。哥哥爱看书,喜欢看书,离不开书,在部队营房都是出了名的,都知道哥哥是个书呆子,一看书就什么都不顾了,连那时几个月才放映一次的电影都提不起他的兴趣,一门心思在书里。由于爱学、好学、会学,哥哥一直都是学校的佼佼者,更是我心中的榜样。”

文字虽然朴实无华,字里行间却饱含深情。父亲对赵家三姊妹的严格教育,折射出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老战士的家国情怀;哥哥从小酷爱读书,以优异成绩考上国立名牌大学,现在主政一个省辖市的政府工作,这就是优良家风的收获。

赵群的散文真趣——寄情山水,托物咏志。游记散文是历代文人墨客喜欢运用的文体,无非是观山水,抒情怀,有时不免加些虚构成分,以示高雅。而赵群的游记散文仍然秉承非虚构文学的笔法,无论叙述、描写、抒情、议论,都是现场观察、现场描写、现场抒情,实实在在,以真实、真情、真趣感染人、打动人。歌颂真、善、美,谴责假、恶、丑,爱憎分明,在赵群的游记散文中得以充分表现。文如其人,通过阅读赵群《成长》《思绪》篇章,再欣赏《足迹》时,就更会引起共鸣了。

第三辑《足迹》23篇散文。赵群说:“旅行可以让躁动不安的心变得心如止水般平和,亦可让郁郁寡欢的心变得阳光般的明媚,我从不犹豫去旅行,并将自己的足迹印在这大千世界的山山水水。我更喜欢用文字记录下每一次的旅途见闻,快乐、感动、悲伤和思索,与它们缠缠绕绕,互相交替出现在脑海里。用文字再次领略北国的冰天雪地;江南的莺歌燕舞;青藏高原的空灵圣洁;蒙古大草原的浩瀚辽阔;新疆的唯美浪漫……喜欢用文字穿越时空回首逝去的世界。我很喜欢:要么读书、要么旅行,灵魂和身体,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读赵群的散文,像是品尝农家老窖白酒,需要浅酌慢饮回味无穷;像是品茗碧潭飘雪茶,需要闻花香品茶汤谈分享以茶会友。四川有句俗语,好吃不过茶泡饭,好看不过素打扮。读赵群的非虚构散文就是一种享受、就是一种休闲,因为书中有真爱、有真情、有真趣,能让你的胸襟得到开阔,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

赵群已经平平淡淡、真真实实、比较圆满地走过了人生的“二分之一”,余下的“二分之一”,她将会有更多的时间读书、旅游、写作。中国伟大的诗人杜甫认为,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古以来,大凡有所作为者,都有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历练。未来的五十年,相信赵群能百尺竿头、更上层楼,文思泉涌,佳作不断;相信其后的“二分之一”,会过得更潇洒、更精彩、更丰富、更回味无穷、更意义非凡!

(作者系成都大学教授,四川经济日报社前总编辑、高级记者)

新闻推荐

攀枝花实现执法办案开门红

今年一季度,攀枝花市两级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8416件,同比上升5.93%,审执结各类案件3343件,同比上升18.21%。全市法院结案率同比提升4个百分点,结案数同比增加500余件。该市法院审判执行工作呈现三...

攀枝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攀枝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轻舟已过五重山 ——读赵群《二分之一》有感)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