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个喜欢读书的人。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打小也喜欢看书,并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在乡下读的小学。那时候,我全部的精神食粮无非就是学校的课本,再就是每月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读父亲写来的信和给父亲回信。如果平时勤快点,帮家里多做些家事,母亲赶集时(农村七天一个集),偶尔也会带我到十里开外的东观镇看几本小人书。
我13岁那年,全家跟随父亲迁家来到攀枝花。条件好了许多,我读书的机会也增加了很多。那时,我家里有一个小木柜子,很神秘。父亲下班后,常在做完家事后,把柜子打开,拿出一本书躺在床上歪斜着身子聚精会神地看,临睡前又把书放回柜子里。我被那个小木柜搞得成天心神不宁,老琢磨着该如何弄开它。终于在一次父亲午休时,我蹑手蹑脚从父亲上衣口袋里掏出那把向往已久的钥匙,然后小心翼翼地打开小柜子。我的天啊!柜子分三层,满满的都是书,我胡乱抓出两本,赶紧锁上柜子,把钥匙放回原处。虽是冬天,我也吓出了一身冷汗。那个下午,我生平第一次逃了学,找了一个僻静之处,把从父亲那儿偷来的《七剑下天山》一口气看完了。第二天上学,我又带着《茶花女》到了学校,在课堂上偷偷地看。后来的结局是请家长,被父亲收拾。
父亲是个冷静的人,在得知我实在喜欢看书后,和我“约法三章”:书柜里的书都可以让我看,但前提是不影响休息、不影响学习、不影响做家务,且每晚临睡前只准看半小时。我一一应承。在中学阶段,父亲小柜子里的书我基本看完了,有《红楼梦》《三国演义》《青春之歌》《人生》……也许是经常读书的缘故,本来语文成绩不太理想的我,渐渐喜欢上了语文,更喜欢写作文,作文还时常在班里当作范文念。
我的这些变化让父亲很高兴,他开始鼓励我多读书,还经常从单位的图书室里借回很多书让我看。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我的经济状况挺窘迫的,我记得当时特别喜欢读《作家文摘》。恰好,一位同事也喜欢这份报纸,我俩一人出45元,共同订了3年的《作家文摘》。后来,手头宽裕些,我又订阅了《人民文学》《小说选刊》《十月》等期刊。不过,并不是每本读物我都能全部阅读完,但大致也看得差不离儿。众多期刊中,我特别偏爱《小说选刊》,有些作品,让我很沉醉。久而久之,便谋生了将印象深刻的作品写成读后感。写读后感或者应该说是书评,并不只是简单地写读完这本书的看法。我一般会挖掘作者写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者的成长历程,然后进行评论。这样的评论写出来,有血有肉,有些评论还被一些省级刊物采用。
报纸杂志上好的词句,我喜欢摘抄下来。这个很有用,我后来写的很多散文,包括一些言论、评论性文章,其中一部分源自于我摘抄的这些东西给我的灵感。有时,哪怕是一句话,甚至几个字,会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引发我的一些思考,继而把这些思考写成带有哲理性的文字。譬如《善良开出的花朵》《寂寞是一种奢侈品》《力量的基石》等文章。
说来还挺有意思,有一天,在一个文学群里,有两个文友在群里发生了争执,还红了脸。有一个文友马上把《善良开出的花朵》发到群里,让他们看看,那俩人还互相道了歉。我还挺感动,没想到,文字的力量是这样强大。很多文友说读我的文章很舒服、很亲切,很温暖、很感人。我记得有一位报纸的编辑在编我的散文《一元钱》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其实,我自己也被感动了。你想啊,一个收破烂的穷人,在一个寒冷的冬日早晨,花一元钱,给我买了张车票,而我却不记得他是谁,连司机都感动了。这就是生活在社会底层人们的艰辛、乐观,人性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所以,我特别喜欢写小人物的故事。我在书本中寻找人生的乐趣,在写作中陶冶性情。当一篇篇文章获奖,当收到加入中国散文学会、四川省作协、中国煤矿作协的通知时,我由衷地感动、幸福和富足。去年12月,我还荣幸地作为攀枝花市作家协会的女作者代表,参加了四川省作家协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与全省优秀的文艺工作者相互交流。如沐春风,如饮甘露,深感震撼,至今仍心潮澎湃。
我要真诚感谢书籍陪伴我走过的一段段人生旅程,书才是我真正的、不可或缺的良师、知音和朋友!与书为伴,足矣!
新闻推荐
因实际工作开展需要,现就我公司有关人才社会招聘启事如下:一、招聘计划拟面向全市公开招聘管理人员3名,其中质安部1名、工程部1名、综合办公室1名。二、基本条件综合素质好,遵纪...
攀枝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攀枝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