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医27年来,锲而不舍,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风湿性疾病进行潜心研究治疗,率先在临床上开展血液灌流、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风湿性疾病中的应用和治疗,丰富了该病的治疗手段,取得了显著疗效,填补了攀枝花市该病治疗技术上的空白,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病员辐射攀西及云南省部分地区。
他就是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省首批优秀中青年中医师、省第五批名中医、主任中医师、教授、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刘敏。
□尚立安 本报记者 吴晓龙
潜心10年摸索治病新路子
1992年7月,22岁的刘敏从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毕业后,于当年9月分配来攀枝花市中医院从事内科临床工作,开启了他的行医之旅。
攀枝花市及攀西地区是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节炎、多发性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痈风及干燥综合症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高发区,但由于当时没有治疗这方面疾病的专门科室,不少患者得不到较好的治疗。刘敏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一次次地感到作为一名医者肩上责任的重大。于是,在做好内科临床工作的同时,刘敏潜心刻苦钻研对免疫性疾病的研究,除查阅资料、请教医学专家外,还自费买来有关书籍,工作之余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在学习和研究上。每个周末、节假日,刘敏常常把自己“关”在寝室里埋头钻研,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就连上厕所都在思考免疫性疾病治疗的方法。刘敏还利用年休假的时间,深入攀枝花市的一些乡村、企业、学校等进行调查研究,走访患者,探索致病原因。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10年时间的探索研究,刘敏终于摸索出了一套治疗免疫性疾病的新路子,并在临床上取得实效。2002年,作为医院学科带头人,刘敏率队在攀枝花市率先建立起风湿免疫科,填补了攀枝花市在该项目上的空白;倡导组建了攀枝花市风湿病规范化诊治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攀枝花医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定期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到攀枝花市开展讲学指导工作,带动了该学科的发展,极大地方便了众多风湿病患者就诊。
中西医结合丰富治疗途径
风湿免疫科成立后,为更加有效地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具有扎实中医药专业功底的刘敏,充分发挥中医及西医的优势,大胆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风湿性疾病进行分阶段治疗,取得了明显的临床疗效。
2002年底,刘敏率先将西医的血液净化、干细胞移植等技术,引入对风湿性疾病的治疗中,不断丰富对该疾病的治疗途径和手段,使攀枝花市对该病的治疗技术在省内达到先进水平,填补了攀西地区对该病治疗技术的空白。特别是近年来,刘敏团队开展的对狼疮肾炎出现尿毒症后,在血透保驾的前提下,以中药灌肠、改良式环磷胺冲击,配合大剂量、超大剂量激素的使用,在逆转患者肾功能、延长生存时间方面,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而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中医辩证施治的基础上,配合西医治疗,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关节功能保护取得显著疗效。此外,刘敏自行研制的中药膏、止痛散、痛风散、外用药酒等方剂,疗效明显,在风湿病人中得以广泛应用。与此同时,他在全市率先开展核素锝、亚甲基二磷酸盐、生物制剂TNF-a抑制剂益赛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丰富了该病的治疗手段。
刘敏和团队十分重视信息技术,积极采用综合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攀枝花健康综合医疗健康信息服务平台。2016年,他带领医院信息建设团队建成集远程心电、区域影像、远程会诊、慢性病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远程医疗服务中心,依托远程信息平台,在国内开创性地提出“1314”健康服务模式,搭建起了市、县、乡“三级网络”,再到患者的“四级管理”模式,对服务对象健康进行实时、动态、生命周期、双向系统化管理,真正做到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并配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医疗到“家”。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程桂英)2017年、2018年,本报相继刊登了两则关于市民刊登遗失声明,在网上搜索攀枝花日报社电话号码转款被骗的...
攀枝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攀枝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