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意朦胧中,一曲《爱的神话》唤醒了我。透过车窗向外望,9点多了,怎么外面还黑黢黢的?原来,列车正在隧道中穿行。没过多久,出了隧道,阳光透过玻璃照进了车厢,乘客们开始观赏沿途风光。
行进中,隧道一个接一个,列车一直在大山中行驶。不知拐了多少弯,也不知爬了多少坎,只看到山上,雨水冲刷的沟壑,如同水墨画一样清晰。
10时许,列车终于驶出了大山,工厂、楼房,一一进入视野。
下了火车,立马感觉很温暖,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攀枝花,多么美好的名字。坐在朋友的车上,道路两旁绿意盎然,红色、粉红的花朵点缀在绿叶间,煞是好看。在北方,此时还是万物冬藏之季,而这个被称为康养胜地、钒钛之都的美丽城市却处处温暖如春,如磁石般把我吸引。
朋友开玩笑说,这里人“穷”,大多数时间只穿短袖,羽绒服没有市场,更无集中供热。这是一座移民城,在街上、在景点、在超市,各种口音都有,谁也不觉你是外来户。
朋友在陕西的企业做得红火,去年却南下攀枝花创业,当时许多人不理解,甚至意见相左,可朋友固执的态度没有改变。他告诉我,是攀枝花宽松的营商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他来此创业,而这座在三线建设中诞生的英雄城市,更令他崇拜。
我急切地走进了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感受这座英雄城市的魅力。宋平同志为博物馆题写的馆名,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走进馆内,跟随讲解员的叙述,一层一层看,一个展厅一个展厅看,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幅幅生动的照片、一个个微缩场景,再现了当时的生产生活场景,我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半个世纪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天当罗帐地当床,金沙江是大澡堂。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白天杠杠压,晚上压杠杠”“不想爹,不想妈,不出铁,不回家”等等振奋人心的口号感染着我。正是建设者们这种不讲条件、不计得失的艰苦奋斗精神,才创造了一个个令人骄傲的成就。
我的思路,总是赶不上讲解员的速度,每个场景,我都要细细思量。三线建设,是一场战天斗地、改天换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实践;是一段自强不息、创新发展、创造奇迹、造就英雄的光辉历史,从1964年到1980年,跨越三个五年计划,涉及13个省、自治区,投资达2050亿元。从1965年起,相继建成的川黔、贵昆、成昆等10条铁路干线,基本打通了西部发展的脉络。尤其是成昆铁路,沿线山高谷深、川大流急,地势险峻,地质结构复杂,长达千余公里的铁路干线,平均每1.7公里就有一座桥梁,平均每2.5公里就有一座隧道。桥梁和隧道总长占线路总长度的39.4%,其工程之浩大之艰巨,堪称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在这场火热的实践中,孕育出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已成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国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攀枝花是“毛主席最关心的地方”,是我国三线建设的“龙头、核心和成功典范”,是中国红色基因所凝结、传承的一个完整标本,不仅为发挥攀枝花地区的资源优势乃至改善整个西部生产力布局起到了重要作用,还带动了川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为此,有经济学家称,攀枝花和成昆线的开发建设,至少改变了3000万人的命运,三线建设使西南荒塞地区整整进步了50年。
看着航空、船舶、机械、铁路等各类三线建设文物、图片、亲历者和研究学者的口述视频,目睹建设者们当年用过的发电机、车床、桌椅板凳、照明灯、水壶、脸盆……我被深深地震撼。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英雄攀枝花 阳光康养地”的城市品牌越来越响亮,而“三线精神”,就是这座城市的根和魂。
即将走出展厅,陈列墙上“待到山花烂漫时”7个字,蕴含着无限的深情,令我久久回味。
春天已经到来,攀枝花正在怒放,它不仅盛开在春天里,更盛开在我的心中!
新闻推荐
2020年征兵网上报名开始 攀枝花市已有1200余名应征青年报名
本报讯(邹辉记者吴晓龙)4月8日,记者从攀枝花市征兵办获悉,从4月1日开始,全国征兵网开始受理2020年度应征报名和政策咨询等...
攀枝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攀枝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