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多文物猛粮展现
在猛粮村核桃箐社现周贵林家的正门门楣上方,普查组的工作人员发现了一张任职《恭报》。《恭报》宽60厘米,高110厘米,文字为楷书竖式排列,共四则,其内容为:“恭报”“总老爷李印得春奉,钦命镇守四川成都等处将军兼署总督□□崇,授补,会川司厅,□□□□□,陛”等字样。《恭报》保存良好,字迹清晰可辨,遗憾的是时间已经看不清楚,有待进一步考证。恭报的发现对研究攀枝花市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见证。无独有偶,工作人员又在粮合社陈志明卧室门上方,发现一张钟馗镇守图。镇守图拓片长0.6米,宽0.4米。拓片上方的字体为行书九行,题为清咸丰壬亥年;拓片下方为钟馗图,图高0.35米,宽为0.25米。因年久色泽黯淡,字迹已不太清晰。钟馗镇守图为研究本地区木刻艺术提供了较好的资料。
“五环代表了什么?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在猛粮村张志家厨房内,一副由青花瓷碎片所组成的五环图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五环图呈正方形,一环重叠于四环,中部有一小方形轴心,图案相似于奥运五环标记,每环直径为20厘米,占地面积约为0.25平方米。整体保存完整,图案清晰,有部分青花瓷片掩埋损毁。据了解,这里曾是清初陈贡爷故居的花园。市文管所原所长刘胜利现场踏勘后,认为五环图当时的具体位置应该为后花园,作为装饰使用。但也代表着当时有五个省的人口居住地、五个省的部队兵团住于此地,可见当时设计五环图的这位文人有着博学知识。在张志家,他们接连发现了同属于陈贡爷故居的雕花石柱。雕花石柱呈正方体,边长为0.4米,始建于清初年间,底座和上座为青砖砌成。一面刻有深浮雕变型字字体,两面刻有动物图案,另一面被耳房圆门边遮挡。石柱上浮雕花纹雕琢较为精细,形象逼真。此雕花石柱是盐边县发现的保存较为完好的石雕,为研究石雕艺术提供了较好的素材。
沿着猛粮村的街道,工作人员陆续发现了位于猛粮小学的黑神庙、永善桥、驿站、猛新乡公所旧址和公共食堂旧址。黑神庙始建于清初,民国期间多次维修整治,解放后作为猛粮村小学。1978年扩建村小时,黑神庙被拆毁,在原址上建有一楼一底村小,坐北向南,楼上为教师宿舍,为砖混结构。现仅存庙宇木柱底座的石墩5个,上部均有浅浮雕纹饰。在距村小南50米处,有一座石桥,当地居民称为“永善凉桥”。建于道光二十二年,该桥南北横跨猛粮河,为单孔青石条砌成,是猛新乡通往外界的必经之道。桥面长10米,宽4米,上建有凉亭,通高5米,曾设有通关文卡及路人乘凉饮茶的凉亭,解放初期被拆除。桥头立有建桥功德碑一块,记载由当地绅士及村民捐建,碑文有道光二十二年腊月十六日刻字。因自然腐蚀和人为破坏,刻字有轻微磨灭的现象。
驿站始建于清朝末年,房屋坐南向北,呈一楼一底单檐歇山式屋顶,川斗梁架,盖青瓦,叠瓦式屋脊,活动木板铺面。面阔4间,长16米,进深6米,通高7米,有四合院和天井,铺面后房屋通高5米。经民国后逐年维修,基本保留原貌。驿站在清末及民国期间为接待马帮、背夫、商贩等食宿的客栈,是南往北来马帮重要的落脚地,另设杂货铺。解放后,客栈逐步萧条而停业,仅作住宅使用至今。猛新乡公所旧址位于猛粮村街后偏北30米处,座西向东,建于1953年。面阔4间,长16米,进深4米,通高7米,泥土夯筑墙体、歇山式灰瓦屋顶平房土木结构。1953年猛新乡解放后,该乡公所为原猛新乡政府所在地,领导农民进行土改,分田分地、开会、办公的场所。上世纪60年代,建立人民公社,乡公所搬迁到新坝,该房便被用作村小教室,后变卖给村民作住宅使用。公共食堂旧址位于核桃箐社廖家,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原为张氏家族祠堂。解放后作为猛新公社猛粮大队核桃箐生产队集体伙食团。据当地人介绍,当时每天就有200余人在此就餐。1962年撤销公共食堂后作为生产队保管室,为堆放粮食、生产工具、开会、评工分的场地。上世纪80年代初,变卖给廖家作为住房使用。旧址坐东向西,一楼一底,呈四合院式,三面是房,前为空坝约为110平方米。共有房屋14间,面阔3间,长9米,进深6米,通高9米;左右偏房各为两间,长6米,进深3米;廊房宽2.5米,长9米,通高5米,木立柱两根,直径0.3米,底座为素面石墩。
新闻推荐
本报讯(实习生杨荟琳)昨(4)日,盐边县红格镇新隆村20户独生子女户、双女户村民完成厨房改造通过验收,并领到了500元的补助。据介绍,为切实推进扶贫帮村工作,有效改变村设施面貌,市人口计生委年初对...
盐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盐边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