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春节日渐临近,“过年”又成为人们现今的一种归宿,一种依托。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今年怎样过年”眼下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事情。在攀枝花,人们对以往过年的总体感觉就是“不闹热”、“不喜庆”、“不浓烈”。究其根本原因,缺乏规模的、持续的、特色的、优秀的大众化程度高的民俗年节文化活动。
以先进文化引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发掘、整理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全力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努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为建设幸福攀枝花注入新活力——刚结束的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所确定的2012年一个新的工作重点,让全市人民看到了人文发展的风向标。
“传统的生命力,没有任何地方比在年节中有更明显的表现。”
如今,过年已不是一个简单吃喝玩耍的节日。人们由家里到家外,由亲友到乡邻,由近及远,由里及外,将春节变成了社会伦理关系更新的进程表。
攀枝花,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事象下的群体汇聚地,人们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开放与发展,尤其是在春节这个以休闲娱乐为主的节日里。
节日的狂欢,民间通过观灯、舞龙、耍狮、玩社火、猜灯谜等文化活动将整个社区联系起来,体现人们在春节中深层的公共意识和集体精神。
共同需要,共同心理——节庆的氛围越浓,过年的意味越重。
攀枝花,百姓福祉的增长,既要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给予和陶冶,又要当代先进文化更深的浸润和指引。这样,攀枝花百姓的年才会越过越滋润,越过越开心!
——编者
1月9日临近中午,盐边县永兴镇街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临街的商铺挤满了购买年货的人,巷子深处不时传出鞭炮声和孩子们的嬉笑声,年味在这座古老的集镇上慢慢地醇厚起来。但人们最期待的,是那出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新春压轴大戏——舞龙灯。
说起永兴舞龙灯,62岁的付锡生滔滔不绝。当日,在永兴社区,付锡生饶有兴趣地给记者讲解今年的龙灯怎么搞,讲得兴起,干脆拿出一条竹骨架的红色长龙给记者作着示范。
看着活灵活现的龙头,付锡生说,“那是去年,镇上舞龙的场景很壮观。60多人的舞龙队浩浩荡荡从镇上闹到附近的范村、六合、新胜等村组,闹到了渔门镇、鳡鱼乡、箐河乡,最后还闹到了新县城,所到之处,金龙翻滚、烟花满天、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万人争睹。”
永兴龙灯从乡下舞到了县城
永兴的龙灯很有名,土生土长付锡生是永兴舞龙灯历史的见证人。
他向记者介绍,过年舞龙灯永兴自古有之,起于当地百姓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兴于万民同欢闹新春。多年前,镇上有雷、黄、付、刘四个大家族,因为家业兴旺、护镇保民,很受百姓爱戴。为了给镇上增添过年的气氛,四大家族每逢过年就要组建自己的舞龙队,后来渐渐成为永兴镇的古老习俗。
一大批舞龙高手、制作龙灯的篾匠、制造烟花爆竹的门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付锡生练就了一身舞龙绝技。受其父付林升的指点,从龙头点到龙身摇、龙尾摆他是无所不精。
73岁的李竟成是永兴镇上的老居民,更是一位资深的舞龙大师。对镇上舞龙灯最早的记忆,李竟成说,它的历史可追溯到他穿开裆裤时:“那时候,自己是骑在大人脖子上看龙灯。”
1952年,14岁的李竟成在西昌读书时看到23节的巨型长龙,他也因此爱上了舞龙灯。
在镇上很多老居民的记忆里,每到旧历新年的正月初二,镇上就开始舞龙灯,一直要舞到正月十五。舞龙队挨家挨户拜年,到哪家,哪家就负责酒水饭菜招待。主人家往往还要出很多难题,有的把红包放在高处,让舞龙队想办法去取;有的准备好纸笔,让舞龙人到家写春联。主人家有时候还要和舞龙队的对对联,对上了才能受到主人家的热情款待。舞龙人这时往往也要给主人拜年,说些吉祥如意的话,宾主皆大欢喜。
付锡生的父亲付林升20岁时就是镇上的舞龙高手。“那时,我父亲舞龙根本不穿衣服,一来舞龙是个力气活路,汗水出得快;二来,那时候的龙全是燃的油烛,稍不留神就会把衣服烧燃。舞龙的人就靠周围燃放的焰火、鞭炮、火把取暖,热气腾腾。那感觉,真的才叫过年,男女老少全出来了,连大姑娘们都出门来,天天晚上烟花、火炮就没停过。”
2010年,镇上唯一一个会编制龙灯的篾匠范文元去世了,这让很多人感到失落。
令付锡生欣慰的是,范文元去世的几个月前,他曾请范文元做了一条结实的新竹骨架9节长龙。这条龙从2010年春节一直耍到现在,有赖这条长龙,这个在永兴存在了上百年的龙灯才得以续演。
在最近的几十年里,永兴人印象最深刻的舞龙灯,是1997年春节和2011年春节。“1997年的龙灯热闹是因为庆祝香港回归;2011年的龙灯热闹,是因为永兴龙灯舞到了县城,受到了空前的欢迎。”镇文化站主任王永元解释说。
“2011年那次舞龙是耍得最热闹的,场面大、到的地方多、看的人起码有好几万人。”亲历2011年舞龙灯的付锡生、李竟成、袁华、杨天国、杨登云等人表达了相同的看法。
王永元是2011年春节永兴舞龙队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他说,当时县文体旅游局给了3万元钱,镇上也拨了几千元的费用,舞龙队因此成立起来,共有60多人。装备从9节长龙的金身重造,到花灯、莲箫、旱船、锣鼓、铜镲的购置、添加,一应俱全。舞龙时,前有排灯开道,龙居正中,敲锣打鼓龙起步,开始走街串巷闹新春。
袁华是永兴社区的工作人员。2011年,他主要管理舞龙队的小伙子。说起那次舞龙,他就很兴奋:“我们腊月27就到了新县城,在新县城的接待中心住了两个晚上;每天白天到县里的各个机关、单位演出,晚上就在县城广场演出。那次演出,永兴龙灯实实在在打出了名气!”
一条龙舞浓一个镇的年味
对永兴镇的居民来说,过年的热闹就在于舞龙的过程。48岁的杨登云认识最深刻:“那种感觉很舒服,从年前对龙灯进行修复、补彩,在镇里办公楼前的小广场、烟站的大院坝上培训年轻人舞龙技巧,天天都可以看到穿得喜气洋洋的小伙子、大姑娘,听到大家的欢声笑语,过年气氛就这样跑了出来。到了正月,鞭炮、烟花一放,游龙上街,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迎接龙灯,一条龙可带起了一个镇的年味。”
杨登云在镇上经营水果,热心的他还是社区居委会镇容街貌义务监督员。每次镇上、社区搞什么活动,他都主动参加。“其实,过年就是要热闹。这些年农民的日子好过了,吃穿不愁了,文化娱乐生活更应该跟上。永兴过年舞龙灯是老传统了,就应该一年年传下去。”
今年的龙灯该怎么舞,付锡生有些为难:“主要是缺经费。现在只要一做事啥子都要钱,人也不好找,只要热闹不要报酬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这几天,付锡生天天都到社区活动室去检查那条龙,怎么修补、添彩,一时还没有很好的主意,他思量着把社区、村上的几个热心人叫到一起来议议。
“其实,按照风俗,从初二到正月十五,龙舞完后,要送到河边烧掉,烧掉的灰扬到河里,意味着龙入大海、飞龙上天。但因为缺经费,这条龙都舞了3个年头了,从龙头到龙身、龙尾全都留了下来。”付锡生希望,舞龙可以得到政府的支助。
镇党委书记李晓康是支持者之一。2011年初,永兴的龙灯到新县城去演出,中午,李晓康接到一个电话,是县城的一个朋友打来的:“没想到你们永兴还有这么好的舞龙队,这次你们的龙灯出彩得很咯!”
这句话让李晓康很感慨。他告诉记者,永兴是一个文化底蕴很厚重的地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那就是要对软文化做出硬投入。“今年过年的时间太早了,要大搞可能来不及了,现在只能想办法筹点钱,在镇上把龙舞起来,希望龙灯能逐渐成为永兴的地方文化名片。”
9日下午,永兴社区办公室里聚集了很多人,付锡生招呼大家坐下聊龙灯。
李竟成老人即兴拿起一个莲箫现场舞了起来,虽然73岁了,但老人依然可以完成脚踢莲箫铜铃的高难动作,现场喝彩叫好声一片。
新闻推荐
2011年12月28日,东区公安分局大渡口派出所破获系列抢劫案5起、抓获犯罪嫌疑人陈某某等3人;2012年1月1日晚,巡警一大队在湖光小区通过巡逻盘查抓获2名流窜至攀枝花市伺机砸车盗窃车内物品的...
盐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盐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