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超
近年来,攀枝花市紧紧围绕打造“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在推动项目建设、拓宽客源市场、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不断加大旅游要素市场建设力度,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延伸旅游产业链,攀枝花阳光康养休闲之旅日益步入快车道。
道路交通“活”了
“在攀枝花发展旅游,交通太闭塞,名声出不去,游客进不来。”11月2日,从上海回攀探亲的杜鸣告诉记者,以前交通不便,攀枝花旅游在多数人的脑海中没有概念。
“这次回攀,道路交通方面的改善让我欣喜。”杜女士说,“往年从成都到攀枝花只能坐火车,今年第一次尝试坐巴士回家,不仅时间大大缩短了,班次还多,真方便。”
4月28日,随着京昆高速公路雅西段贯通,攀枝花与成都实现了全线高速连接,攀枝花对外高速交通体系初步形成。“北上沿成攀高速连接以成、渝为中心的核心游客市场,南下沿攀昆高速到达以昆明为中心的西南游客市场,攀枝花市与西昌、丽江等地联动形成了大区域旅游,成为大香格里拉环线和南丝绸之路上的一个旅游节点,以过境游的方式,共享外地游客市场。”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从“中秋”“十一”长假旅游情况来看,有很多成、渝方向的游客选择了“西昌——攀枝花——丽江——香格里拉——稻城”的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也有不少游客选择了“西昌——攀枝花——大理——腾冲——瑞丽——缅甸”等旅游线路,经攀枝花市前往成、渝方向完成假日旅游计划,也成为云南方向自驾游的优先选择。
道路交通“活”了,对攀枝花市旅游的带动效应明显。今年第三季度,攀枝花市旅游总收入达18.24亿元,同比增长62%,旅游经济增速明显加快。
随着交通路网的日趋完善,人们的出游方式也逐渐多样化,自驾出游成为攀枝花市旅游市场的新亮点。
景区景点“火”了
“以前周末一出去耍,就是去农家乐,没多少旅游景点供人游玩,屈指可数的几个景区也不成气候。”市旅游局工作人员说。
11月10日,记者在红格温泉度假区遇到来此过周末的胡隽一一家人。胡先生对记者说:“大家都挺喜欢来红格泡温泉,但过去我们很少来,零星几家农家乐客房总是人满为患,住宿成问题。”
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的进度相对缓慢,基础配套设施落后,旅游企业弱、小、散、差,运动休闲、乡村度假、会展旅游等旅游产品开发的层次较低,旅游内容单调。“攀枝花有花海、阳光、水果、民俗……可大家不知道去哪里享受这些。”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一“尴尬”局面必须扭转,景区景点要“火”起来。
“走‘内商外商一起招、业内业外合并引\’的路子,实施‘百花齐放\’战略。”自2011年起,攀枝花市开始调整、充实和优化旅游建设项目库,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招商引资工作。围绕“一心一轴两翼”旅游发展格局,积极推动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仁和阳光康养旅游区和米易阳光运动旅游区等精品旅游区及二滩风景名胜区、格萨拉生态旅游区、阿署达、大黑山旅游区等特色项目的建设。强化景区服务与管理,持续推进景区景点的标准化、规范化进程。另外创新营销手段,全方位、多角度推介攀枝花市旅游产品,针对目标客源市场,尤其在假日前夕集中宣传。
截至今年9月,全市纳入统计的27个景区景点及141个农家乐的旅游收入为27056.53万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3.28%。其中,二滩国家森林公园、格萨拉生态旅游区、米易龙潭溶洞风景区等6个国家A级景区共接待游客68.88万人次,旅游收入3910.31万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42.86%和73.32%。
“如今攀枝花各个景区景点都开发得越来越好,这下巴适了。”胡隽一说道。
乡村旅游“醒”了
秋高气爽的时节,盐边县益民乡新民村里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村民们正打造新村聚居点。新民村是攀枝花市今年重点打造的16个旅游新村之一,年底将具备接待能力。
攀枝花市的旅游新村建设包括产业基地建设和新村聚居点建设,全部建成后将推动乡村旅游由传统模式向规模化、高档次、休闲型现代模式转型升级。
新民村村民颜光朝带记者到自家的二层小楼里参观,“今年冬天就能接待游客,旅游业搞好了,我们增收就多了一条路子。”在颜光朝的家中,工匠们正忙活着为其装修。
“筹措资金、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开展旅游专业培训,创新产业模式……发展乡村旅游并非易事。”新民村村委会主任沈传福说,“现在,我们村的新建农房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条条大路通门前,田地也规整好了,接下来我们准备打造一些本村的特色景观。”
截至今年10月,攀枝花市实际投入各类资金62112.81万元,用于全市16个旅游新村的农房建设、基础设施完善和产业发展等。目前,13个村的农房全面开建,计划共新建农房1582户,现有422户主体工程已完工。旅游设施、基础设施和“1+6”村级公共服务设施等也全面动工。同时16个旅游新村均具有较好的特色产业支撑,目前攀枝花市致力于提升现有产业的规模和品质,主要对已有的蔬菜基地和芒果、枇杷、石榴等水果基地、畜牧基地实施标准化改造,同时培育新的特色产业,结合乡村旅游开发,对现存主导产业进行完善和配套。
年底旅游新村的建成,是推进全市旅游标准化、提高旅游服务品质和产业竞争力的有利契机,这将极大地改善攀枝花市旅游接待能力和配套服务水平。“特色鲜明,设施完备,服务周到,咱们乡村旅游就不愁客源。”沈传福说。
新闻推荐
近日,亲友在陈国富家掰玉米。陈国富是盐边县共和乡纳底河村的彝族村民,今年他家烤烟、核桃、玉米等作物喜获丰收,仅玉米就产了1万多斤,靠卖农副产品收入已近10万余元。(本报记者杨和平摄)...
盐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盐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