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新闻 米易新闻 盐边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攀枝花市 > 盐边新闻 > 正文

我们的盐边 我们的家 □范晋思 本报记者 李刚

来源:攀枝花日报 2012-11-12 07:40   https://www.yybnet.net/

老干部眼中的幸福

今年76岁的邹永仁是盐边县的一名退休干部。在移民大搬迁后,如今赋闲在家的他,一直关注着盐边的建设和发展。

“盐边县近年来的发展令人刮目相看。”老人告诉记者,移民搬迁后,盐边南、北部地区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我经历了饿肚子、穿不暖的时期。”邹大爷说道,上世纪80年代初,家里人多、粮食少,能吃上苞谷碴子和白面糊糊都觉得是一件幸福的事。如今的生活就像天天过年一样,每天不用再为吃的发愁,愁得是怎么换着花样吃。除吃得好外,人们更多的是追求绿色、天然、无公害。穿衣方面也从过去的补丁盖补丁到如今衣服装满衣柜穿不完。

“我有三个子女,原来还在老县城时,单位分了一间20平方米的单间,后来增加到三间,加起来也不过60平方米,上个厕所,还得出门走很远。”老人说,子女如今都有了自己的住房,他和老伴两个人住在一百多平方米的大房子里。

“我1996年退休时,正赶上移民大搬迁,当时盐边县一年财政收入才3000万,现在增加到了八九个亿,这是多大的提升啊。各项社会福利也正在逐步完善。”老人告诉记者,“现在儿女孝顺、衣食无忧,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我感到很幸福。平时,我和老伴没事儿就养养花,找邻居聊聊天,锻炼锻炼身体,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把身体养好,让儿女们放心。”

我与盐边共成长

今年31岁的王学华是盐边土生土长的山里娃,从在老县城读书到大学毕业,再到回盐边自己开办公司,最让他自豪的是自己和盐边一起成长。

“记得刚刚搬迁至新县城,我们家从土房住进了楼房,一眨眼就开始了城里人的生活。”王学华告诉记者,那时的新县城除了路就是楼,绿树少、太阳大,和自己心中的城市截然不同。

1999年大学毕业后,王学华凭借自己所学的电脑知识在市区打工。他告诉记者,刚开始,每天东奔西跑帮客户装机、做系统,一个月挣八九百块钱,到2006年,一月能挣到3000元。

2009年,王学华通过创业培训,和朋友创办了自己的电脑公司。在创业扶持、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的帮助下,公司一天天壮大起来。

“盐边是我土生土长的地方,虽然现在我在市区也有了住房,可我并不打算把新县城的房子卖掉。冬天,父母回攀枝花时还可以在盐边居住,享受暖阳。”王学华说,盐边发展好了,居民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把房子留下是因为自己越来越爱这座新城,因为自己是和它一起成长起来的。

新闻推荐

实习生陈兵进入月北方地区大幅降温漫漫白雪纷纷飘落成

□实习生陈兵进入11月,北方地区大幅降温,漫漫白雪纷纷飘落;成都的气温也降至10摄氏度以下。大衣、羽绒服、雪地靴……人们纷纷裹上厚重的冬衣,抵御寒冷。与此同时,攀枝花依旧艳阳高照、气...

盐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盐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给支教教师送温暖2012-11-20 07:37
猜你喜欢:
评论:(我们的盐边 我们的家 □范晋思 本报记者 李刚)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