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玉成杜发强
年头岁尾,又是“盘点”一年收成时。
2013年,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
回眸2013,在转型跨越发展的路上,面对市场环境变化和经济下行压力,平凉市仍然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这一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41.92亿元,增长11.3%;地方财政收入22.62亿元,同口径增长18.9%,财政支出134.97亿元,增长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88元,分别增长11.9%和13.6%。
满意的答卷,来之不易。这一年,平凉市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委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自然灾害频发等不利因素影响,抓产业调结构,抓项目扩总量,抓城镇重统筹,抓民生促和谐,使得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持续增长,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项目带动支撑经济稳增长
2013年11月底,红峰公司工程实验室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实现了平凉市国家级工程类实验室零的突破。
2013年12月28日,西平铁路正式开通运营,从古都西安到平凉市仅需3个小时。
截至2013年12月底,陇东农副产品批发交易中心项目,在正常施工日不足3个月时间内以来,已完成一期工程投资额2.75亿元的50%。
岁末之际,从经济的角度盘点过去的一年,以上项目只是平凉市加快经济建设,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一个缩影。
项目是支撑发展的载体,也是转型跨越的保证。今天的项目数量,就是明天的经济总量;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
过去的一年,项目建设成为平凉干部群众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2013年一年来,一个又一个项目建设加快了转型跨越、促进科学发展,建设小康和谐文明生态平凉的步伐。
用“求贤若渴”来形容全市对项目的渴望一点也不为过。一开春,市主要领导就率先垂范,带着规划、带着项目主动出击,上省级部门,跑国家部委,汇报工作,争取项目;拜访有关大集团、大公司,推介项目,寻求合作,用真情和诚意招商引资。
一年里,由市县区主要领导带队,先后赴苏浙豫陕蒙新等地区考察对接,与江苏金浦集团、浙江精工集团、西蒙集团、河南平顶山煤机公司等知名企业签订了一批合作项目,涵盖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冶金建材、牛果菜产业开发、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
一个个项目,一笔笔资金,通过一次次招商经贸活动,精确地“吸”入平凉这个“聚宝盆”。2013年,全市签约招商项目102项,落实到位资金316.28亿元,同比增长62.15%。
在各级共同努力下,全市项目建设风帆高扬,一个个强市富民的重点项目垒起了发展前进的“阶梯”。在推进项目工作中,平凉市以深入实施“3341”项目工程为统揽,全力抓好以能源开发、现代农业“五个百万”增收、平凉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十大工程”,有效地带动了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全市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997项,完成投资556亿元,同比增长43.2%。
壮大产业促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行稳致远,重在发展方式的转变。平凉市始终坚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持之以恒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下工夫推进规模扩张、链条延伸、结构优化和循环发展,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促进了发展方式转变。
煤电产业是平凉市的首位产业,全市紧紧围绕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深入推进能源综合开发。《陇东能源化工基地规划》完成了国家相关部委会签,《灵台矿区总体规划》完成环评前期,正在修编,唐家河煤矿列入国家“十二五”能源修编规划;邵寨煤矿井筒见煤,华泓汇金70万吨烯烃、陇能360万吨兰炭、华亭电厂二期等项目获得国家和省发改委“路条”,红河油田百万吨产能建设、五举和赤城煤矿、20万吨聚丙烯等项目快速推进;太阳能电池片启动生产,2.8兆瓦光伏电站并网发电,碳纤维产业园元月中旬可试炉投产,煤电主导、多极推进的能源化工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毫不放松“三农”工作。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五个百万”增收工程,引进建设了4家投资过亿元的万头肉牛标准化养殖场和投资8亿元的陇东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肉牛饲养量、出栏量稳步增加,牛饲养量104万头、出栏41万头,果园面积突破200万亩,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水平明显提升,果品、蔬菜产量分别达到100万吨和124万吨,全市推广旱作农业技术246.4万亩,粮食总产111.3万吨,粮食总产实现八连增。农业增加值完成77亿元,增长6.5%。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强化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和科技支撑,积极推广新优品种、先进种养技术和高效生产模式,建办了一批产业基地和示范园区。
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统揽,着力打造“神奇秀美崆峒山、天下养生第一地”。启动实施了以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为龙头、以六大特色文化主题区块和三大文化工程为主要内容的“163”计划,实施了一批景区景点建设项目,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大幅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以文化旅游产业为带动,交通、商贸、金融、房地产、信息等服务业较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4%。
更可喜的是,平凉市着眼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大力优化结构、延伸链条、促进转型,区域首位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富民主导产业扩量提质步伐加快,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3∶42.7∶34.3。
改革创新 释放新的活力
平凉市经济总量保持增长的同时,经济领域改革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2013年8月1日上午9时,在华亭县国税局,华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运输部开票员通过防伪税控企业端,顺利开出了全市第一张“营改增”00163002号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
“营改增”试点是平凉市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试点涉及全市558户纳税人,一年里,间接减税540万元,两项合计减税规模已达680万元,改革红利不断释放。
这一年,我们还发现,平凉市推进投融资机制创新,在破解资金瓶颈制约的同时,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平凉市充分发挥金融在支持保障转型跨越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千方百计加大银政、银企合作,引进交通银行设立平凉分行,商业银行新增县乡分支机构39家,发展小额贷款公司11家。组建了富民交通运输发展公司。成功发行平凉市第一只企业债券10亿元,全市直接融资45.8亿元;市投资发展、惠民、泓源公司和崆峒旅游集团完成融资33.4亿元,有效破解了融资难的问题,保障了“一中心两园区”重点项目资金需求。同时,完善银政企联席会议制度,加大金融对“三农”、小微企业和重点项目支持力度,全市新增贷款60亿元,总行直贷13.66亿元。
非公经济是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和扩大城乡就业的主要渠道。平凉市通过加强政策扶持和制度创新,进一步激发了全民创业热情,激活了民间资本,推动了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制定了促进非公经济跨越发展的《意见》,落实重点非公企业“一对一”帮扶措施,积极协调解决资金、土地等方面难题,市场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新增私营企业863户、个体工商户1.01万户,新增从业人员3.47万人,非公经济增加值达到136.4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0.7%。
科技创新也成为推动平凉市经济发展的又一引擎。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院地院企合作交流,实施国、省列科技计划项目30项,建立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支持企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12项,创建市级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园区6个,争创甘肃名牌产品6个,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1.4%,科技对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对推动平凉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回眸2013,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为来年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展望2014,乘着全面深化改革的航船,平凉前进脚步将更加铿锵,发展道路将更加宽广。
新闻推荐
...
华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华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