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小兵
住进坚固漂亮的新民居,吃上安全方便的自来水,走上干净宽敞的硬化路,院里堆满金黄色的玉米棒子……一年时间,华亭县山寨乡刘河村发生了“巨变”。“是扶贫开发的好政策,帮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村民马鹏波感激地说。华亭县不断探索扶贫开发新路子,采取“造血式”扶贫,使一大批山区群众“剜掉穷根”,过上了脱贫致富的新生活。
异地搬迁扶贫,搬出深山幸福来
“原来住在离峡滩新村还有6里多山路的阳平社,交通、吃水、娃娃上学都不方便。早就有搬出山里的想法,却因手头紧、怕拉账,一直没有行动。去年,享受了1.25万元的农村危旧房改造补贴和5万元的贴息款,终于在新村盖起新房,搬出了深山。”站在水泥硬化的院落里,看着气派的新房,山寨乡峡滩村村民蒲联合高兴地说,“移民搬迁住进新农村,行路、吃水、娃娃上学的问题都解决了,致富信息也灵通,幸福就在眼前。”
2014年,华亭县把消除土坯房,实施移民搬迁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投资6亿元,实施整乡整村推进、移民搬迁、旧村改造等新农村建设项目40个,涉及1.4万户8.5万间的整县消除土坯房工程全面推进,已改造消除4032户20997间;硬化村社道路15公里,配套建设农村保障性住房33套,建成村级综合服务中心7处、文化广场12处。
受益于异地扶贫搬迁项目,山寨乡刘河、神峪乡党庄、上关乡西庄等40个山区村“旧貌换新颜”,蒲联合、马金武、孙有福等4032户村民住进了“小康屋”,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
特色产业扶贫,群众腰包鼓起来
“去年,县上给我们每亩地补贴了250元的药材种植金,还免费发放了农药器械,鼓励大家种植中药材。有了资金和技术扶持,我把原来的6亩山地全部种上了独活,每亩收药3000斤,按去年每斤14元的市场价出售,能卖2.4万元呢。”看着院里堆成小山的独活,山寨乡新庄村村民王志义喜滋滋地说,“去年我种药收入了1万多元,手头有了资金,买了个三轮摩托车,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做些农副产品贩运生意,不管农闲农忙,两头都来钱,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华亭县把发展特色农业扶贫作为富农的切入点,通过扩基地、抓管护、建龙头、促流通等方式,全力培育了蔬菜、药材、核桃、草畜“四朵致富金花”,走出了一条从“地下”到“地上”,从“黑色”到“绿色”的强农富民之路。2014年,全县种植蔬菜10万亩,种植药材10.15万亩,牛饲养量达到16.5万头,核桃栽植面积26万亩,挂果10万亩,引进了鑫宝鹿业、润源药材、伦源肉牛等龙头企业5户,注册资金达到3400万元,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124个,覆盖全县40%以上的农户,农民人均从产业收入2153元。
技能培训扶贫,致富渠道宽起来
“农牧局组织的技能培训,让我学会了蔬菜育苗、起垄、定植、灌水施肥、防虫防疫、疏花打枝的每个环节,现在种起菜来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去年,我承包的两个五连栋温室,由于技术和管护到位,蔬菜菜品好,坐果和采摘期长,能给我带来七八万元收入。”东华镇黎明村村民范新文高兴地说,“是技能培训帮我推开了致富门,实现了致富梦。”
2014年,华亭县大力实施技能培训扶贫,借助乡镇农民夜校、农家书屋、党校、县劳务就业中心等培训基地,举办“文化课堂”35期,参训群众7000人次,培养了1356名懂政策、有文化的农村致富带头人;聘请省、市农业专家,县农业科技员、农民“土专家”36人,围绕药材、核桃、蔬菜,肉牛养殖四大主导产业,开设“技能课堂”160余期,培训群众1.8万人次;利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开设“远程课堂”,着力培养农民“经纪人”340人。
受益于技能培训扶贫,全县涌现出了“菜贵妃”范新文,“核桃达人”王建忠,“药材大户”侯建华,“牛状元”潘峰辉、“现代羊倌”赵小龙等一大批产业带头人,致富引路人。
通过“造血式”扶贫,2014年,全县7600人“剜掉穷根”脱贫致富,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6188元,同比增长11.8%。
新闻推荐
...
华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华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