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亮
“这个家多亏了我儿媳妇,没有她我们过不上今天的好日子”,提起儿媳妇李爱霞,华亭县西华镇裕民村居民霍志忠赞不绝口。李爱霞今年41岁,烫一头黄色短发,一脸灿烂的笑容,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小,没见过她的人可能想不到她从事的是养猪工作。可就是养猪,李爱霞养出了效益,养出了学问;不仅帮助自家实现了致富梦,而且带动周边几十户村民奔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3月12日,记者来到李爱霞的养殖场时,李爱霞正在打扫养殖场。“最近我正在考察,准备进行肉猪品种换代,引进肉质更美、更有市场价值的新品种,”李爱霞说。2014年,李爱霞的养殖场出栏肉猪400多头,净收入十几万元,加上她在县城开了一家熟食店,收入达到20多万元。可谁会想到,眼前这位风光的妇女曾一度为家人的温饱而牵肠挂肚、为儿子十几元的奶粉钱一筹莫展。
1997年,李爱霞嫁给长她4岁的四条社农民霍长武为妻。由于家境贫寒,丈夫就去外地打工了。看着年迈的公婆因过度操劳而累弯的腰和长期患风湿骨病瘸着的腿,李爱霞既心疼又难过。四条社在山上,吃水和劳作不是上山就得下坡,几天下来,李爱霞腿也烂了,手也破了,面容也憔悴了不少。公婆看在眼里,很是过意不去,可是李爱霞像没事一样笑着说:“你们多注意自己的身体,只要你们好好活着,我和长武会让你们二老过上好日子的!”从这以后,李爱霞挑起了这个家庭的重担。家庭的贫困,丈夫的艰辛,她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在一次镇妇联举办的农业技术培训班上,李爱霞对养猪技术产生了兴趣,回到家她借来几本专业书刊仔细研究,心里萌生了生态养猪的想法。
说干就干,2009年,她把在外打工的丈夫叫了回来,与亲戚合资在西华镇裕民村租了一块6亩大的土地,建成了肉猪养殖场。由于合作中出现生产理念矛盾,最终导致第一次养殖失败,当年养殖场赔掉了十几万元,亲戚也不欢而散。
这个结果对于本就贫困的李爱霞一家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可就是这样,也没有阻止这位农村妇女的梦想。“失败不能白失败,总要找出原因吧”,李爱霞暗下决心。经过研究分析,李爱霞找到了失败的技术环节,她顶住压力,再次东借西凑,筹措5万元搞起了裕民生态养殖场。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精心养殖下,养殖场当年实现扭亏为盈,她也熟练地掌握了适合当地的微生态活力发酵床养殖技术。
2011年,李爱霞和丈夫商量扩大规模,可是苦于资金短缺。正当她一筹莫展之时,李爱霞打听到了妇联农村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的政策,经过申请、审核,她成功贷到了8万元贷款。
辛勤的劳作加上科学的方法,结出了累累的硕果。经过三年的努力,李爱霞的养殖场不仅还清了所有欠款和贷款,还实现了十几万元的年收入。
李爱霞富了,她没有忘了帮助她的乡亲。她说,一人富了不是富,要大家都富。在西华镇妇联的支持下,李爱霞先后举办养猪技术培训班20多期,培训1500多人次,帮助裕民村55户家庭走上了以养猪为主的致富之路,带动6户建起了生态养殖厂,在西华镇裕民村、砚峡乡洞沟村,她还成功地向26家养殖场推广了她的微生态活力发酵床养殖技术,2014年这些养殖场的肉猪出栏量达到5000头左右。
现如今的李爱霞开着十几万的小轿车,穿梭于城乡之间,每天除了在养猪场和熟食店忙碌,就是给公婆做饭,接送孩子。最近,李爱霞比较忙,她说“我准备引进肉质更美、更有市场价值的‘杜勒克\’”。
新闻推荐
...
华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华亭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