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人民日报》一篇报道,东营市东营区定“硬杠杠”:干部每周机关住宿至少5天。不禁眼前一亮,但随之又想,难道东营区真的不是作秀,三招管住了“走读官”?
众所周知,人们把“工作在农村,住宿在城镇”的党政干部戏称为“走读官”。说他们是“热了老婆的被窝,凉了群众的心窝”。东营区一些群众给“走读”官编了顺口溜:“早晨来得迟、晌午收工早,一心只惦家、城乡两头跑,下村一阵风、办事找不到。”事实上,远不只乡镇的班子成员在走读,就是一般工作人员也陆陆续续到县城买楼,他们大多坐的是公车,不必担心每天耗费自己的交通费。
当然,基层干部“走读”有多种因素,主观上是年轻一代越来越与时俱进想得开,一些人生活上图安逸,思想上群众观念淡薄。客观上则更复杂:一是基层的领导成员大多是从县机关派下去的,要这些人把家搬到乡镇不现实;二是有的干部子女在县城工作或上学,为了全家人相互照顾,把家搬到城里;三是领导干部交流频繁,为避免夫妻分居,只有把家搬到城里,“无论哪里做官,家自岿然不动”。另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也不可小视。君不见,如今的“走读”并非乡镇干部的专利,县级干部地市安家,地市干部省城安家屡见不鲜。
这种走读现象带来的直接后果自然是早晨下乡,晚上回城,难有精力深入百姓中,安排工作也只能是“雨过地皮湿”。每到下班时间,乡镇里就唱起“空城计”,只留几个值班人员,遇到突发情况现抓毛。不言而喻,“走读官”“一是走散了思想,二是走坏了形象,三是走丢了根本。”不少干部“身在农村心在城”,多抱着“一年看、二年干、不用三年往回转”的心态,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很难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严重影响了工作质量和干群关系。
多年来,“炕头、村头、地头”一直是基层干部了解农情民意的窗口,农民心中所思、所虑、所盼,大多能在这里找到答案。许多问题也只有干部到了现场才能较好地得到解决,只有干部与群众面对面,才能拉近心理距离,才能较快化解群众思想上的一些疙瘩。作为乡镇基层干部,如果能少坐班、多下乡;少摆架子、多出点子;常到村里走走,常与村民聊聊百家言,鱼水关系岂能变成“油水关系”?
现在,东营区委书记郑建军看到了“走读官”的危害性,认识到“基层机关是党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我们党员干部必须变‘走读\’为‘住读\’,随时为基层群众服务”的重要性,于2009年初下决心对干部“走读”开刀,实在可喜可贺!
郑建军使的第一招是“定下硬杠杠”,规定所有镇、街道干部职工除因公出差、学习等特殊情况外,每周在机关住宿不少于5天,入村调研和解决实际问题不少于3天。使的第二招是,把“作风立区”作为“一号工程”,以解决机关干部“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问题。使的第三招是凭政绩用干部,让扎根基层者更有前途。这三招看起来,环环紧扣,不仅有硬性规定,也有思想工作,还有利益“诱惑”,不可谓不用心良苦。
只希望,东营区的经验和做法持之以恒,成为全国各地的榜样;希望我们共产党和人民打成一片的良好作风能重新回到乡间田野,重新回到人民中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红古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如火如荼的“全民读书活动”,在全社会倡导了多读书、读好书的文明风尚,也有力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读书学习的热情,让读书逐渐成...
泾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