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在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6.26”指示精神的号召下,平凉市泾川县党原镇卫生院来了一名城里的医生。这位医生来自遥远的大都市北京,他带着一家三代六口人辗转千里来到党原镇,在这里一待就是30年,把一生中最好的年华献给了甘肃农村卫生事业。他就是党原人心中的好医生王富庆。
为责任 夫妻双双留党原
“六、七十年代的泾川县,农村的生活非常贫苦,农民都住在窑洞里,卫生院只是几间简单土坯房。我从北京长途跋涉到泾川后,一家只分到一间十几平米小房子,六口人不论春夏秋冬都挤在一起。”几十年前的情景依然清晰的印在王富庆的脑海里:“房子虽然简陋,但可以勉强住下。可是从城市到农村的变化却让一家的生活面临重重困难。当时的农村不仅没有电,连生活用水都严重缺乏,我要用辘轳转了84圈,才从一个小井里吊上一桶混浊的水,沉淀几个小时后才能饮用。”
当年,生活上的巨大变化和环境上的巨大反差,让这些从大城市来的医生一时间难以接受,情绪逐渐低落了下来。但是,当王富庆看到当地农民被病痛折磨的痛苦不堪的神情后,医生的责任感被唤醒了,他从农民信任的眼神和渴望的表情中,看出了对医生的渴望和期盼。
于是,王富庆和同为北医人民医院的妻子霍瑞莘一同下定决心留在党原,这一留就是整整30年。
为患者 骨科医生变成全科医生
党原镇沟壑纵横,当地群众经常摔倒落崖,轻者鼻青脸肿,重者造成各种骨折,每当杏子熟时,儿童上树摘杏经常会不慎跌落摔成骨折。
王富庆告诉记者:“由于我从事的是骨科专业,这里充分发挥了专业特长。当时的党原卫生院没有石膏绷带,更没有骨科设施,我就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利用中医小夹板治疗各种上下肢骨折,如肱骨骨折、肱骨髁上骨折、尺骨骨折、尺桡骨骨折、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等,同时也治疗了许多关节脱位。”
记者了解到,王富庆每次回到北京第一件事就是回到原来的工作单位,向各科室医生请教一些自己不熟悉的医疗问题和新的医疗技术,同时也根据自己临床工作的需要,购买一些参考书籍,带回党原细心研读。他希望自己早日成为一个能够适应农村医疗工作的全科医生。
70年代中期,党原镇突发“流脑”,大多为小儿患者,当时正值王富庆夫妇管理病房,共收治12例“流脑”患者。经过王富庆夫妇一个多月的治疗和抢救,患者在日夜精心的观察护理下全部治愈,无一例后遗症,创造了“流脑”不出乡的先例。不仅减少了治疗费用,也减轻了家属转送、陪伴的经济负担。
王富庆说:“在基层的医疗实践不断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几年下来,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都能得心应手的医治,方圆几十里的患者都慕名而来找我看病。就这样,在努力的工作中我不知不觉变成了一个全科医生。”
为理想 今生无悔扎根陇原
1985年,国家开始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王富庆到原工作单位北医人民医院落实“文革”期间的一些遗留问题,当时可以要求回原单位工作,但是王富庆觉得回到北京,不如在基层发挥的作用大,而且基层的广大患者也需要他,所以放弃了回京的机会。虽然北京与基层的各项福利待遇相差很大,但是王富庆还是决意留在党原为这里的群众看病。
王富庆感慨地说:“30多年扎根陇原黄土,我和泾川的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94年我退休后,虽然回到北京居住,但这种感情依然在延续。我们老俩口每年仍坚持回一趟泾川县,一般要待够一两个月时间,一如既往地给老百姓看病,党原镇卫生院至今为我们保留着宿舍。”
如今,王富庆虽然已经离开党原镇卫生院很久,但他仍在不断地思考着卫生院的发展。他希望卫生等部门把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护人员不断充实到乡镇卫生院去工作,这样才能做到各科中型以下的疾病不出乡,达到“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目的,真正实现毛主席“6·26”指示的精神。
新闻推荐
6月28日,安宁区召开表彰大会,对近年来该区涌现出的一大批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在表彰会上,安宁区委授予西路街道党工委等50个党组织“先进党组织”荣誉称号,授予赵辉云等100名同志“优...
泾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泾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