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禁毒,不少人会就这份工作的危险性将其和男性联系起来,然而在安宁西路街道万里社区就有这样一位巾帼禁毒勇士——刘晓红。她如同一位知心大姐,怀着一颗救助之心深入吸毒者群体,帮助他们摆脱毒瘾,鼓励他们开启新的生活;她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在不少家属想要放弃家庭中的吸毒者时,她却选择不抛弃不放弃,积极调和吸毒者们的家庭矛盾,消除吸毒者与亲人间的隔阂。
2005年,刘晓红刚到社区接触这项工作时,万里社区辖区由于企业破产改制,失业人员多,被视为安宁区吸毒人员较多的“重灾区”。而禁毒工作在社区也才起步没多久,没有更多的经验可借鉴,她不得不借助大量的书籍和资料了解禁毒工作,同时向禁毒办和街道的有关同志请教,由于吸毒人员的资料缺失也比较严重,刘晓红感觉工作难以开展,于是,她萌生了要给有吸毒史人员建立一套历史详尽的档案的想法。
为了“因人施教”,她首先对吸毒人员的社区帮教档案和派出所管理档案进行了核对,对发现的错误及时更正,对缺少的资料进行补充,确保了档案的真实可靠。并利用业余时间,将登记在册的有吸毒史人员的档案全部录入了计算机中,随时根据相关人员的戒断时间、出所出狱情况及现实状况的变化予以补充和完善,她先后设计了《万里社区登记在册有吸毒史人员基本情况一览表》、《万里社区有吸毒史人员尿检结果登记簿》、《万里社区吸毒人员档案对照表》、《禁毒工作日志》、《万里社区吸毒人员帮扶记载表》、《吸毒人员外出打工基本情况一览表》等一系列电子和平面台账,及时将有吸毒史人员的相关情况记录在册,随时掌握现实状况。通过她的努力,万里社区建立了最完善、最详实的有吸毒史人员电子平面台账。这一档案动态化管理新模式也在全国各省市区的禁毒工作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在建立电子档案的过程中,刘晓红主动与有吸毒史的人员打交道,她说:“要把工作做细,就必须把吸毒人员的情况了解得清清楚楚,包括他的家庭背景,结交的朋友圈子,甚至是他在吸毒这个圈子里的外号。”在派出所民警的协助下,她逐个向有吸毒史的人员了解情况,还利用双休日,入户走访有吸毒史人员的家庭,了解吸毒人员现状,经过不懈努力,还查找到了社区原7名下落不明的吸毒人员。讲起调查吸毒人员背景的那段经历,刘晓红表示非常不易,入户走访的时候,有很多有吸毒人员的家庭不愿意配合,有些家庭更是放弃了那些吸毒者,声称断绝了关系,根本不愿意提起他们,但是我必须寻找到突破口。”刘晓红想尽各种办法和吸毒者家属沟通交流,有吸毒者家属住院了,她会自己买营养品去探望。只要听说吸毒者家里出了什么事儿,刘晓红都会主动上门帮忙。
“这些吸毒者家人的心情我能够理解,他们有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想法,我有时也会为吸毒者惋惜,但是我从来没有歧视过这些吸毒人员。”刘晓红说,“他们都是本质善良的人,不过走错了一步路,我们必须给他们悔改的机会,他们需要社会以及家人给予更多的宽容以及帮助他们,我也是这么告诉他们的家人的。”刘晓红的真情实意和无私的付出使得不少吸毒者家属卸下了心理防备,他们也开始逐渐配合刘晓红的工作,并且也慢慢学着接受自己的沾染毒品的家人。
现年已经55岁的刘晓红虽然属于大嗓门的“豪爽派”,快人快语,但是她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和对吸毒人员的悉心关怀却让社区的每一位工作人员称道。“刘晓红为人爽快泼辣,工作风格也是雷厉风行,也就只有她真正关心那些人(吸毒者),他们也只听她的话。”同在一个社区工作的朋友这样评价她。
在长期的工作中,刘晓红还慢慢意识到,仅凭她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根除吸毒犯罪的,但她可以在帮助教育吸毒人员戒除毒瘾、珍爱生命上下一番功夫。吸毒人员牛某,1986年开始吸毒,曾被强制戒毒一次,劳动教养三次。面对这样一个具有严重吸毒史的辖区居民,刘晓红设法去了解他实际生活中的困难,尝试着从他的实际生活状况入手,从各个方面把好“心脉”。为了鼓励牛某从思想上振作起来,她积极协调社区帮助牛某为其农村户口的妻子报上了城镇户口,为他的家庭协调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廉租房货币补贴、基本医疗保险等。目前,牛某已有近十年没再复吸。鲁某,1989年开始就以盗养吸,因多次劳教、服刑,不仅失去了稳定的工作,44岁的他还没有成家。为了使这样一个屡次被打击的“顽固分子”痛改前非,刘晓红从关心生活开始做好他的帮扶工作。她多方联系,帮助鲁某在一家私人加工厂干上了老本行——车工,每月收入2000元。2007年10月,在她的张罗下,鲁某与社区综治员董某踏进了婚姻的殿堂。在他们的结婚典礼上,刘晓红激动地说:“看到你们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我有一种成就感,就是再辛苦我也觉得甜蜜。”如今的鲁某思想稳定,生活美满。
像这样受到刘晓红帮助的吸毒人员还有很多,五年中,她分别帮助23名和14名有吸毒史人员落实了最低生活保障、申请了廉租房补贴,并为多名有吸毒史人员解决了工作问题。经她过五年的奋战,万里社区的禁毒形势从根本上有了明显好转,有吸毒史人员复吸率明显降低,戒断三年以上的有吸毒史人员所占比例已达80%以上,实现了无下落不明有吸毒史人员的“零”的突破。如今,刘晓红希望在自己离开这个岗位后,能有一个更合适的继任者来保证社区禁毒工作持久有序的进行。“我现在年龄也大了,但是我舍不得离开,在没有合适的继任者出现时,我仍然要坚守我的岗位。”
新闻推荐
【本报讯】6月24日,家庭特困的大学生关培源领到2000元爱心款后激动地说:“有了爱心款的帮助,我可以顺利完成学业了”。这是七里河区西湖街道举办的“民情流水线”党心连民心党员爱...
泾川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泾川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