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瘫痪在床的李淑君如今已能骑上自行车出门。
在七里河区西湖街道有一位人见人夸的助老员——李淑君,她的主要工作就是每天按时为6位孤寡老人送餐。生活中的李淑君骑车如风、满脸微笑,谁也很难将这样的她与一个患有严重内风湿卧床不起,一度因丈夫过早离世而失去生活信心的人联系起来,照她的话说:是民情流水线让她走上了新生活……
“那时候感觉天都塌了!”
2002年,李淑君的母亲去世了,因过于悲痛和劳累,患有严重内风湿病的李淑君最终卧病在床,为此,她“被”下岗了。屋漏偏逢连夜雨。2004年,李淑君的丈夫因突发心脏病而撒手人寰,原本就艰难的家庭一下失去了顶梁柱,让重病在身的李淑君近乎绝望。“那时候感觉天都塌了!”自己瘫痪在床生活很难自理,儿子正面临中考,丈夫离去后家里又没有了收入来源,“今后的生活怎么办?儿子学费从何而来?我当时死的念头都有。”李淑君说着鼻子一酸抹起了眼泪。
就在李淑君为看病、孩子上学难焦急的时候,西湖街道建工中街社区的工作人员来到了李淑君家。西湖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冬梅得知李淑君一家的不幸后,带领街道、社区相关干部来到李淑君家探望。她对一蹶不振的李淑君说:“你一定要好好生活,有什么困难找社区,一定要把孩子培养出来。”“她关心我、安慰我,让我走出去,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班。”李淑君回忆说。
“我是‘民情流水线\’的受益者!”
更令李淑君意想不到的是,陈冬梅书记得知李淑君的孩子和她的孩子同属于一个年级后,每当给自己孩子买学习用品时也给李淑君的孩子买一份。每逢过节,社区都把李淑君列入困难救助对象进行救助。“2005年,当我上台领取爱心救助金时,我才得知我是‘民情流水线\’的受益者,而我手中拿到的救助金全部来自于西湖街道辖区的‘一元爱心党费\’。”
据了解,“民情流水线”工程是西湖街道社区在党建工作中,按照工厂流水作业方式设计的以民情受理、限期办理、公示反馈、跟踪监督四道程序依次运作、协调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工作方式,是立足察民情、晓民意、解民难、排民忧、聚民心,不断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的服务型党建模式。
西湖街道自“民情流水线”工程实施以来,已连续举办了七届“党心连民心”辖区在职党员爱心捐助大会。目前,辖区已有87家单位建立了“党员爱心储蓄所”,参加党员6771名,累计为辖区困难群众捐款捐物达145万元,对辖区困难群众、残疾人、下岗职工共计1420户、3410人次进行了定期救助,并为贫困家庭大学生122人次捐助助学金24.4万元,对辖区17名孤残儿童进行长期抚养,为困难群众献出了爱心,被群众亲切地称为“一元大爱”工程。
“人要学会感恩、关爱!”
在“民情流水线”的关怀下,李淑君的孩子每年都能得到资助,初中300元,高中500元,上了大学每年2000元,就这样,李淑君的孩子近八年来的学业都是在民情流水线的帮助下完成的。此外,由于李淑君患有严重内风湿病,社区每年都将她列入特困户,每年李淑君都能领到价值500元的医疗卡,可以在七里河区医院就诊,通过不间断的扎针、吃药,李淑君的病逐渐好转。
自2008年社区开办“夕阳乐”餐厅以来,李淑君便成了建工中街的一名助老员,专为辖区的孤寡老人定时定点送餐,陪老人们聊天、看病,受到了街坊邻里的好评。“她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家住建工中街社区的王大妈一个劲地夸李淑君。
当记者问李淑君今后有什么打算时,她说:“我现在通过这三年多社区助老员的工作,心情好多了,身体也比以前好了,我想要说的是人要学会感恩、关爱!”
文/图 本报首席记者 石玉龙
新闻推荐
既想有轿车的舒适性和燃油经济性,又想有MPV的大空间和多用途,还想有城市SUV的时尚动感和高安全,谁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广汽丰田博三家之长倾力打造的国内首款FUV——逸致偏偏做到了...
泾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泾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