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晓明
春节刚过,天气尚未转暖,在平凉火车站和汽车东、西两个站候车厅,熙熙攘攘的拥挤场面和难分难舍的离别镜头,又一次演绎家乡青年人“走四方”的盛况。大包小包的行李装载着生活用品和创业梦想,不少青年从家乡的站台离别,随着滚滚人流奔向天南海北。无论是只身出行,还是携家带口或呼朋唤友,他们挥手别离家园时总有一些“风萧萧兮易水寒,不挣到大钱不回还”的悲壮。
外面的世界很广阔,择业机会也很多,创业的道路也很宽广。毋庸置疑,凭着多年的艰辛努力与打拼,不少人赚得了第一桶金,甚至达到小富小康。崆峒区北部塬区记者老家有几个小伙子,他们去北京、山西等地餐饮行业打工数年,积累了一定经验和资金后华丽转身,开起小餐馆当了小老板。前行后效,从家乡被唤去的小伙姑娘们,尤其是有头脑的,后来也自立门户当上老板,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在我们周围,这类事例应该是屡见不鲜。外出创业成功者,也成为家乡后生们争相仿效的榜样。
事实证明,在多种因素制约下,外出打工创业者中成功者毕竟只是一小部分。在外地创业成功者也告诉记者说,在哪里打工创业都一样,干事创业的机会到处都有,贵在选对路子,贵在胆识和坚持,只要苦干加巧干,不必走四方同样创大业。这一看法从记者走基层采访中遇到的几则事例中也得到佐证。灵台县百里乡柴朝村的柳永红、泾川县汭丰乡枣林子村的朱海龙、泾川县红河乡杨吕村的吕兴宝等,20多岁的他们虽然都是高校毕业,但缺少创业经验和资金积累,他们甚至对所从事的产业没有太多的市场认知。但是,他们都很幸运,家乡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激励政策向他们招手,种植养殖及农产品加工等农业项目的青睐,国家金融部门的扶持、双联等专项活动的助推、乡村组织的鼎力支持,让他们在创业道路上一路顺风。比如吕兴宝,在春节前夕,创业第二年的他在遇到资金断档这个坎时,乡村组织再伸援手,金融部门高抬贵手,协调贷款帮他度过了难关(见本报2月13日二版《吕兴宝:迈过创业路上第一道坎》)。
事实上,近年来国家对回乡创业、发展产业者给予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农村面临的“留守”、“人才断层”、“产业乏力”等诸多问题,致使乡村大地亟需一些产业带头人,乡村组织为有志青年创业创设了很多便利条件,泾川县红河乡等平凉市好多乡镇利用各种机会举办“在外成功人士恳谈会”、“致成功人士的一封信”等活动,诚邀有志之士回乡创业、发展产业,创业大门始终开放畅通。用一句老话来说,家乡的月亮和外地月亮一样圆。
就在家乡的青年人背着行囊相继走向远方的时候,一群群来自陕川宁蒙等外省的农民工,却不断融入平凉市的建筑工地、商贸物流、种植养殖业等各个领域,外来的劳务大军中尤其是熟练工、技术工,收入也不菲。“走出去”还是“留下来”,值得广大务工青年好好思考一番。
新闻推荐
...
泾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