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玉成
无论是在城里过年还是在乡下过年,许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年味越来越淡了。
在城里过年,如果父母不在身边,这个年的年味就要大打折扣。即使父母在身边,兄弟姊妹也不一定能团聚在父母周围,即使亲人们都在同一座城市,大家也很难长久待在一起,既有生活习惯的因素,也受居住条件的制约,老老小小其乐融融的欢乐场景顶多在除夕夜能够看见,其他时候是少之又少了。
正因为在城里无法过个热闹年,许多人选择了回乡下,回到老家,感受真正的中国年的滋味。
但是,回乡下过年,我们就能享受到心中期望的那种年味吗?
记者今年回老家过年,也特意走访了一些人家,发现家家户户基本都一样,在城里工作的年轻人大都是在年三十才回到老家,而打工的年轻人有些虽然回来的早,但是心里盘算最多的并不是如何享受和亲人团聚的快乐,而是来年的打算,他们的心思依然在远方,在他们漂泊的地方。
记者记得,小时候最热闹的事就是从正月初二开始走亲戚,早早约好,先走谁家后走谁家,舅家、姑家、姨家,挨个儿走,表兄、表妹、七大姑八大姨,一个都不少。到了亲戚家无论如何是要吃饭的,有时候还要住一两天,大家在一起畅叙亲情,现在想起来都美滋滋的。可如今呢?我的亲戚长辈都到了风烛残年,每到一家,我感受到的只是一种冷清,儿女们即使回来了也不是全部在家,更有甚者,还有不回来的,留下老人独自过年。
正月初二走亲戚,给长辈们拜年,本来是件很让人期待的年事活动,但和前几年不同的是现在的人拜年也讲效率,拜年已经流于形式了。记者在农贸市场见到了一位找出租车的年轻人,他告诉记者,自己和妻子都在西安打工,孩子已经上高中了,要早早过去为孩子补课,他打算租一辆车用半天时间把几家亲戚全“跑完”,正在我们说话的当儿,不时有私家车经过,看样子都是拜年的。记者的一个亲戚说,现在农村都是这样,基本上没有一大帮人热热闹闹骑自行车走亲戚了,有车的开车,没有车的包车,大多都是用一半天时间把亲戚“走完”。
原本很热闹的拜年已经演变成速成的“走年”或“跑年”了,拜年者和被拜者之间又有多少时间享受畅叙亲情的快乐呢?
拜年如此,被看重的乡下的年饭也变了味。过去我们在老家年三十晚上不但吃饺子,还有独具家乡风味的大烩菜,去家门户族挨个儿看望长辈、喝酒,品尝各家做的美味,还有大年初一吃细长面,这些带有浓厚年俗的年饭这些年都串味了,不说吃的菜味道和城里差别不大,就拿细长面来说也由手工的变成了机器面,原因是没有人会耐着性子给你做,大家都忙。到乡下的亲戚或朋友家走动,如果在家里聚餐,大家的饭菜基本都一样,和城里的酒席差不多,七八个凉菜,七八个热菜,口味也都一样。有的条件好的,家离镇子不远的,也懒得在家里做,在镇上开门营业的酒店订一桌,大家吃完走人。
春节还有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陪老人聊天。但是现在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呢?有天在镇上,记者采访了一个在街道散步的老人,他的一个儿子是公务员,一个儿子在外打工。记者问他怎么一个人在街上溜达,他说孩子们都忙着利用假期走访多年不见的朋友,要么和朋友在一起喝酒,要么被朋友约去打牌,回来就倒头大睡,哪有时间和他说话?
这位老者所言应该是大多数老人的真实感受。儿女自有儿女的不易,他们不常回家,春节回来了,见一见多年或一年未见的朋友,大家聚在一起高兴高兴也是人之常情,儿女们即使多孝敬,也不可能在过年期间天天陪伴在老人周围。
越来越淡的年味说明了什么?说明时代在变,人在变,总有一些东西会成为记忆,就好像春晚不是中国人大年三十的“惟一”一样。
新闻推荐
...
泾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泾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