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导演李帕克(S◇iⅳeLee)日前抨击纽约缙绅化,成为新一个不满此城市现象的艺术家。
继布鲁克林区之后,哈林区、中国城等昔日较贫穷的旧小区,也出现都市更新的迹象,原本市容脏乱的纽约逐区街道整洁,学校质量提升,治安变好,时髦咖啡馆、高级小餐馆如雨后春笋,地价冲天高,不料引起艺术家族群与原地居民强烈反弹。
先是“谈话头”乐团主唱戴维′勃恩(Davi◇BVΓΠe)写文章抱怨纽约这些年倾向满足金融贵族的需求,太过布尔乔亚,渐渐失去了当年容纳穷困艺术家居住创作的伟大城市传统。另一名DJ歌手魔比(MoLV)形容纽约地价犹如温水煮青蛙,使得艺术必须强调经济上的成功,正在扼杀纽约的艺术创作力。出生在纽约第148街的正宗纽约客魔比,没想过自己竟然有天会决定弃守纽约,搬去西岸加州,哀叹纽约不再是文化的首都,因为艺术家失去本钱冒险创新。
“缙绅化”在纽约是都市更新的专用名词,在黑人历史月活动上,有人提问李帕克关于他出身的布鲁克林缙绅化问题,李帕克冲动指称所谓的“缙绅化”就是白人人住,引起不小争议。黑人华人也会搬去其他区域,却从来没人说他们“缙绅化”一个地区。布鲁克林缙绅化,其实就是变白了,哈林区与中国城也要开始变白了。虽然这些区域因为缙绅化而高级化,李帕克质疑,为何以前只有黑人时不能享有同样的居住资源,要等到白人邻居来了,才终于享有较好的警力与学校、市政府定期来收垃圾。
李帕克最大的抱怨是这些新居民不尊重“当地文化”,他举例他父亲是优秀的爵士乐师,在哈林区住了三十年,天天在家吹奏乐器,整条街不曾抱怨,最近隔壁搬来新邻居,嫌音乐吵,居然打电话报警。这些旧小区过去虽然贫穷落后,居民依然用他们的日常生活孕育出深厚的地方文化,李帕克认为新居民既然喜欢这些小区而搬进,应该试图融人。
却也有人不甚赞同李帕克的说法,认为城市最大的特点便是流动,一栋公寓有人住三十年,也有人只住一年,有人南区住三年,有人西区住一辈子,工作、家人、孩子的学校均造成迁役,而迁役是城市常态,所谓的当地文化是由那个时空下共同居住的一群人所形成的,而不是死板的文化符号。
不仅涉及经济、社会阶级、文化还有肤色,看来,纽约这场缙绅化热战仍是进行式,将延伸出更多城市讨论。
新闻推荐
3月21日下午,伏龙坪街道前街社区全体工作人员,对战备路两旁的山坡垃圾进行了一次集中清理。经过3个小时的清理,山坡上的垃圾基本被清理干净。社区书记杨丹说,伏...
泾川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泾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