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中山下绽“春花”
——2014年全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泾川集中示范活动侧记
□本报记者赵育娴/文杨昕/图
不是正月初一,也不是十五。3月20日的泾川县城,却有着和过年差不多的热闹气氛。
“听说要来好多专家,赶过来看一看。”四面八方赶来的城乡群众互相招呼着,把广场围得水泄不通。由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司法厅等17个部门参加的甘肃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在这里举行。书桌在广场两侧一字排开,科技咨询、法律援助、医疗义诊等几十个服务点全都挤满了索要宣传资料和咨询的群众。
“我是专门坐车赶来咨询专家的,想把玉米和果菜的产量提上去,多些收入。”在省农牧厅的科技服务点,72岁的何任远心情有些急迫。这位来自高平镇东坡村的农民告诉记者,他家种了6亩玉米和蔬菜,但目前采用的技术不如人意。听说有“三下乡”活动后,吃过饭他早早就赶到会场,希望能当面听听专家的指点。
不一会,何任远拎着在服务点领取的一袋子资料挤出了人群,高兴地说:“我问了专家,还领到了无害种植的新知识。我回去要好好学习这些技术,让我种的东西好吃、好卖。”开心之余,他还说了自己的心里话,“现在农民盼技术,盼致富。希望经常有科技下乡的活动,经常有专家们能到我们地里面现场指导,那就更好啦!”
广场东侧,省人民医院的服务点前,前来咨询问诊的群众排起了长队。来自城关镇的李芬霞领着5岁的女儿在现场看病。李芬霞说,女儿不知什么原因整夜睡不着觉,身上还起了许多红疙瘩,听说省上的专家要来,就过来了。省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赛依柏仔细为孩子看了病,并开了两种药,叮嘱李芬霞给女儿按时服用。
在活动现场,最抢手的就是关于实用农业技术、卫生保健知识的图书。各种书籍、宣传册不到半小时就分发一空。“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是实现农业发展、农村和谐、农民富裕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文化大省的必然要求。我们广电系统这次有项目支持、图书捐赠、电影放映等活动……”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袁爱华告诉记者。
这边服务点前人头攒动,那边舞台上,一场文艺盛宴也拉开大幕。来自省歌剧院舞蹈团的文艺工作者们,送上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舞蹈《万马奔腾》、歌曲《套马杆》、秦腔《三滴血》选段……精彩的演出一次次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地里的菜总长虫,怎么办?”下午4点,在该县汭丰乡郑家沟大拱棚蔬菜园区,“三下乡”活动还把蔬菜栽培技术会搬到了这里,乡亲们围着省经作站农艺师王富国,你一句他一句地问个不停。除了主会场热火朝天的各类宣传咨询服务,活动还在汭丰乡郑家沟村和焦家会村,王村镇二十里铺村,玉都镇康家村,党原乡坷土老村和高崖村设了6个分会场,将计生政策宣传、高原夏菜种植、科学养殖等知识送到村民的家门口。
为支持泾川文化发展,省委宣传部捐赠资金50万元;为支持泾川县教育设施建设,省教育厅捐赠项目资金1500万元;为支持泾川县村村通道路建设,省交通厅捐赠项目资金4785万元;省妇联支持泾川县母亲水窖、妇女两癌救助项目资金62万元;省扶贫办支持泾川县扶贫资金2400万元……
在接下来的一年,来自全省文化、科技、卫生等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将继续深入全省各地农村、深入基层,把文化、科技、卫生的文明果实撒满陇原大地,让农民受惠,促进农村发展。
新闻推荐
领导责任要防止马虎应付——四论扎实推进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本报评论员
...
泾川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泾川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