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朱元军
“是社区帮我解决了‘难肠\’事,让我不但有了收入,还可以安心照顾家里。”家住崆峒区西门口社区的白荣华高兴地说。白荣华下岗后社区为她安排了一个公益性岗位,解决了她的燃眉之急。
对于西门口社区的群众来说,8225088这个电话号码,在每家每户的本子上都有,现在成了群众心里的“亲情号”。无论工作日还是节假日,只要社区群众拨通这个号码,就有人为他们排忧解难。
“自从社区开通了便民服务热线,心里踏实多了,觉得有了依靠。”76岁的吴廷芳老人这样描述着自己的心情。“两个多月前的一天,我不小心把钥匙忘在家里了,当时煤气灶正烧着水,情急之下就打了社区的热线电话,结果一刻钟就把问题解决了,速度可真快。”
在西门口社区,几乎每户居民都有一张“便民服务卡”,这张由社区统一印制的卡片上注明了辖区最近粮油店、维修站、卫生所等机构的服务信息。居民只要遇到困难,通过“便民服务卡”求助,社区就会第一时间组织志愿者解决问题。目前,“便民服务卡”已覆盖到社区户籍人口的95%。
居民李明身体残疾,行动不便,社区为他建立了家庭档案,并安排志愿者定期到家里打扫卫生,帮他购买生活用品。孤寡老人蒋秀兰患有严重的类风湿疾病,社区卫生志愿者有空就上门给她作检查,就连常用的药品也会定期送来。
“‘便民服务卡\’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也拉近了政府和老百姓的距离。”提起社区开展的便民服务活动,小区的居民们竖起了大拇指。西门口社区负责人告诉记者,社区大力推行“零距离指导、零停留办公、零差错办理、零利益服务”工作法,确保群众各项需求有回音、有结果。
近年来,崆峒区把社区干部“下沉”到网格中,确保了社区工作人员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居民需求、第一时间直接解决。同时,对社区内的房屋租赁、售房、下岗待业、流动人口、家政服务、劳动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按照“小社区、大服务”的管理要求,始终把服务领域、创新形式放在首位,在各社区积极探索党组织、居委会、辖区单位、小区物业“四位一体”的便利服务新模式,建立健全了社区承诺服务制度,整合社区资源,建成了集劳动保障平台、日间照料中心、卫生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法律服务中心、警务室和司法调解工作室等服务机构为一体的社区社会服务管理中心(站),为居民提供了多层次、现代化、高质量的社区便民服务。在此基础上,还先后组织开展了以争创“文明岗”、“我为党旗争光彩”等为主题的党性实践活动和以“改陋习、树新风、塑形象、添光彩”为内容的主题实践活动,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深入大街小巷、居民院落开展了养绿、护绿、卫生清扫、救助残弱等活动。社区文体爱好者组成了业余文体团队,带动居民群众自觉参与日常社区文体活动。截至目前,该区建成社区服务网点186个,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1个、省级文明社区2个、市级标准化社区3个,在13个社区建立了“一站式”服务大厅,已成立社区志愿者队伍116个,志愿者人数达到2.1万人;安排468名公益性岗位人员对辖区背街小巷定期保洁,帮助362户“零就业”家庭落实公益性岗位,累计为居民提供各项服务2100人次;新建社区幼儿园13所,开展了幼儿入托、助学等活动;建成助老助残等志愿者服务队110个,开展助残、义诊、文艺演出等志愿活动1900多次。
新闻推荐
...
泾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