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新闻 泾川新闻 灵台新闻 崇信新闻 华亭新闻 庄浪新闻 静宁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平凉市 > 泾川新闻 > 正文

传承文化遗产 添彩美丽中国——平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综述

来源:平凉日报 2014-06-14 19:14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柳娜

6月14日至16日,全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将在平凉古镇举行。平凉观众将在自己的家门口,观赏到与平凉山水相依、地域相近、人缘相亲、文脉相同的甘肃省9市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盛宴。

平凉是全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市,至今保留着众多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璀璨斑斓的活态文化,犹如馥郁芬芳的鲜花,在华夏文明的花园中争奇斗妍,泽被深远。

平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始于2005年,迄今已经走过了近9个年头。这项工作不但系统地摸清了平凉活态类遗产的家底,同时,也使平凉人对自身遗产的保护从“物质”层面上升到了“非物质”层面,从“静态保护”层面上升到了“活态保护”层面,从“器物保护”层面上升到了对器物制作者——“人的保护”层面,从而实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可持续传承。

我们不愿失去历史,因此我们努力拼接,试图还原这些记忆碎片。过去的家园或许已然无法回归,但我们的根依然在那里纠结、延伸。“留住记忆!”这是我们奔走中的宣言

平凉到底有多少宝贝列入非遗名录?

2006年至今,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平凉迎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金时期,好消息纷至沓来———

以泾川县西王母信俗、庄浪县“高抬”、华亭曲子戏等为代表的3项民俗民间文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灵台灯盏头戏、庄浪马尾编荷包、灵台皇甫谧针灸术、崆峒区春官歌演唱、平凉剪纸、平凉纸织画技艺、崆峒派武术、崇信陇东民歌、安口陶瓷制作技艺等21项民俗民间文化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陇东皮影、陇东地坑民宅、泾川完颜氏族文化、崆峒道教音乐、泾川百里石窟佛教艺术、古老的民间艺术——静宁傩舞、陇东民间艺术——仙鹤舞、陇东民间小戏“笑谈”、陇东窑洞、跑秧歌、崇信“跑旗”、庄浪木雕、南湖眉户、静宁刺绣、泾川剪纸及民间传说、民间文学、民间风俗、民间工艺等92项民俗民间文化被列入平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张学俊等35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每一项非遗的背后,都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随着岁月流转,尽管非遗和它的那些踽踽独行的传承人们所发出的烛火正日渐微弱,但平凉的决策者和文化工作者们把目光投向了非遗,将精力倾注到了非遗。他们与非遗传承者一道,坚守民间文化阵地,打捞生命记忆,构筑精神家园,唤起更多人的文化自觉。

从2005年开始,平凉市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在普查中,注重历史文献和地方史志查阅,并在普查工作中,引导各街镇在普查中注重发挥文化站干部、居委文教干部的作用,做到“三不漏”(不漏线索、不漏村镇、不漏传承人),实现普查工作全覆盖。对普查到的资源,不是停留在一般记录或申报了事上,而是紧紧抓住“三清”的要求,即对资源要做到发展沿革清、生存状态清、濒危程度清。在9年时间里,文化工作者进行地毯式的挖掘和整理,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县两级保护体系,建立了平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库。

传承之本,承先于传。作为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突出特点是依靠口传心授和言传身教,传承人掌握并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技艺,他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人物。今年以来,平凉市按照《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案》,实施了“非遗”传习所建设和“一书一盘”工程。组织资深人员采用文字、图像等方式记录项目传承人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技艺知识等,征集并保管代表性传承人的作品,编写出版了《平凉春官诗编选》、《崇信弦子腔》、《崇信县侯家老庄弦子腔》、《崇信民歌》、《崇信根艺制作与欣赏》、《华亭曲子戏》(上下册)、《灵台邮资封》、《针灸甲乙经》、《皇甫谧遗著集》、《灵台名俗》、《灵台民间文学故事集》、《崆峒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崆峒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资料汇编》、《崆峒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宣传展示图册》等图书。拍摄了华亭曲子戏经典曲目,并制作成光盘。

在保护传承的路上,我们不断探索,尝试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的市场价值,把传统的“文化瑰宝”推向市场,使古老的传统艺术在创新的起点上获得新的突破

把活态的东西凝聚在书面文本、录音录像文本的保留,这属于博物馆式的保存。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保护,是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下去的自我生存能力。

“把磨坊好比(呢就)阎罗殿呀,阎罗的殿呀;李三娘好比上刀子山呀(哎幺幺,哎幺幺),李三娘好比上了刀子山呀!进得磨房好伤的惨呀,好伤的惨呀;把磨房细细表一番呀(哎幺幺,哎幺幺),把磨房细细表一番呀……”前不久,记者在华亭县曲子戏传承发展中心的排练大厅采访时看到,演员正在反复练习曲子戏《研磨》,生动有趣的唱词,让围观的群众不由得轻轻地笑出声来,从中分明能听到他们的期许与赞赏。

2006年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华亭曲子戏,是我国北方元明杂剧的孑遗,是我国戏曲传承发展的“活化石”。由民间艺人口头传授,没有规范的剧本、曲谱,也没有经过文人的修饰改动,始终保持着浓烈的草根气息和乡土本色。(下转第4版)

(上接1版)多年的历史沉积和文化蓄养使曲子与华亭群众之间结成了骨肉难分的深厚情缘,这种深厚感情也成了曲子戏蓬勃发展的力量源泉。近年来,华亭曲子戏开始了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地方走向全国的征程。短短6年多时间,全县曲子戏演出班子从当时的20多家增长为100多家,20多个熟稔曲子戏艺术的老艺人培养出了1000多名表演新秀。为了提升传统曲子戏的文化底蕴,挖掘传统艺术的原汁原味,该县以县秦剧团为基础,改制成立了华亭县曲子戏传承发展中心。中心成立以来,挖掘整理曲子戏剧本20余折,曲调12个,演出融入戏剧特色、戏剧技巧,由专业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演唱,从而让曲子戏这种通俗的艺术从“江湖”步入“庙堂”,为曲子戏艺人从“大俗”步入“大雅”奠定了基础。

能获得市场肯定,并产生经济效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自然就成了“有源之水”。

平凉纸织画历史上曾与杭州丝织画、苏州刺绣、四川竹帘画齐名,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家织。为使这朵奇葩走出深闺,平凉正道文化公司在纸织画技术和工艺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造,由过去单一的小幅作品,逐步扩大到三尺对开、四尺对开、六尺对开、四尺整张和小扇面等多种规格;画稿也由过去平凉画家供稿,转为从全国各地择优选稿;画稿内容从单纯的工笔画扩展到多种风格作品;而装裱技术,也由仿绫纸装裱改为绢绫装裱,成为游客喜爱的艺术精品,引起海内外收藏家的广泛关注,走上产业化的快车道。

这些成功的经验为众多专家所肯定。“在最大限度保持该文化遗产本来面目的同时,适当融入时代因素,使古老的传统艺术在创新的起点上获得新的突破,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正道文化公司总经理柳育武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得到保护和传承的同时,也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利用,主要体现在旅游上。近年来,平凉市各个知名风景区、红色圣地、乡村皆成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远离城市喧嚣享受休闲的好去处。“旅游是文化的形式,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平凉这些年旅游节节攀升,有很多因素,少不了气候,少不了自然生态,但我认为分量最重的还是民间文化的魅力。”平凉知名剪纸艺人何霞说。

客观地看,目前,平凉的非遗保护工作还存在一定困境。掌握一定传统艺术技能的民间艺人已为数不多,后继乏人。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养等工作相当薄弱,资金、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

灵台县西屯乡振兴艺术团将民间老艺人请出来,定期召集他们走乡串户去演出木偶戏和皮影戏。然而,团长史立斌仍然深感担忧,他说,眼下,艺术团正遭遇危机——几位老艺人的传人难寻,他们如果不在了,技艺也就完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除了政府的主导支持,学界参与和民众参与也至关重要,三者缺一不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学术性很强的工作,光有热情不一定能做好,还需要对它有理解研究,并正确阐释它,因此应有学界专家参与其中。而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秉持者、持有人、传承人,更是非遗得以生存发展的土壤,是文化的主体、践行者,非遗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关注和参与。”市文广局负责人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生活在自然与人文环境中的精神财富,希望所有人都能意识到,‘物质之外,还有非物质’”。

新闻推荐

今年月泾川县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县县上抢抓

...

泾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泾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传承文化遗产 添彩美丽中国——平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综述)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