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柳静霓
只要看见果树,王怀学就会习惯性地“找毛病”,树形是否标准、长势怎样、修剪是否正确、施肥够不够、打药是否及时、树龄多大……打眼看过去,王怀学就能估出这棵树的产量,也就算出了这棵树带给农民的经济效益。
今年58岁的王怀学,现在是泾川县果业局局长,从八十年代中期全县发展果品产业以来,一直在果品产业第一线抓点示范,开展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突出解决了苹果园早期丰产、挂果园优质高效等瓶颈性技术难题,为全县果品产业提质增效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带头作用,先后荣获“全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市‘222’创新人才”、“全省农业科技推广优秀工作者”和“甘肃省先进工作者”等称号。他从事果树技术服务工作近30年,是泾川县林果技术权威,被广大果农亲切地称为播撒“科技种子”的人。
多年来,果品产业已成为支撑泾川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如何使果树早丰、优质、高效成为果品产业研究的重点。王怀学凭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亲自主持完成了《幼龄苹果早丰综合技术示范》、《旱塬苹果早丰综合技术示范》、《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保持生产综合治理措施配置及效益研究》、《万亩苹果幼树三级配套技术开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泾川县(苹果)名优经济林示范》等11个国家、省、市科研课题,其中7个课题获省、市科技进步成果奖;总结出了泾川县果品优质高效技术规范,突出解决了苹果园早期丰产、挂果园优质高效等技术难题;先后推广矮化栽培、果实套袋、高光效修剪等果业高新技术20多项,参与和组织引进了长富2号、烟富1-6号、嘎拉、澳洲青苹等50多个优质苹果品种,8个优质梨品种,9个优质桃品种,6个优质杏品种,4个优质李子品种,4个优质枣品种,使全县果树经济林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通过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应用,泾川县近几年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6.2亿多元,使一大批果农依靠科技致富。与此同时,全县的果品质量有了显著提高,泾川果品38次荣获国家、省、市优质果品奖,选送的“泾龙”牌红富士苹果3次授予“中华名果”称号,在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和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上认定为“名牌产品”、“名特优产品”,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
为了使泾川果品适应国内市场的要求,达到优质高效的目的,王怀学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制定出了《泾川县无公害优质苹果分级规范》、《泾川县无公害优质苹果样板园规范》,成为全省同行业第一个地方性规范技术标准,同时制定出了《泾川县无公害优质梨、桃、葡萄、柿子技术规程》,为泾川果品产业规范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组织技术人员指导建成了飞云乡南峪、窑店峪头、高平东坡、党原赵空、高平胡家峪等20多个千亩以上的果品基地,使全县果园规模不断扩大;带头推行果园“行政+技术”双轨责任制,抓点示范,促使全县整体管理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他带领果业局技术人员抓了荔堡云吕、王村中塬、玉都太阳墩、窑店公主、飞云元朝、高平袁家城等20多个果园标准化管理示范点,在示范点上带领技术人员大力推广标准化管理技术,示范带动全县果园强拉枝、种草、覆草和绿色无公害技术实现新突破,特别在果园强拉枝、生物、物理防治方面,将果园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全县生态果园和绿色果园面积分别达到50%和80%以上,优质果率由50%提高到73%,丰产园亩产量由850公斤提高到2230公斤,推动全县建成果园标准化管理示范村12个,标准化果品基地认证10万亩,出口创汇基地认证2.33万亩。2013年,全县林果产品产量达到36万吨,产值16.5亿元,人均林果业收入2800多元。
王怀学组织开展了绿色果品基地、GAP和绿色果品认证,完成创建全国绿色果品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全国绿色果园标准化生产基地35万亩,国家级标准园1个,省级标准园11个,市级标准园10个;组织实施了良好农业规范(GAP)基地认证2200亩,为泾川县开拓欧盟等国际高端果品市场奠定了基础;组织申报认证“泾龙”牌红富士苹果为绿色食品,并2次荣获“中华名果”称号。
围绕果品产业开发,王怀学通过招商引资、股份合作等途径,积极论证建办果品商品化处理生产线及果袋、发泡网、包装箱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果品大户、经销客商发展以气调果库为主的贮藏企业,实现产业增值。他还积极扶持发展果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营销组织,多方培育果品经纪人队伍,从技术指导、病虫害统防统治、市场信息、营销服务等各个方面提供全程服务,先后帮助30多个重点村,建立了果农协会、果品流通协会、果树技术服务队、农资服务中心等果业经济合作组织,有效提高了果农的组织化程度和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对于今后的果业发展,王怀学认为在当前农村缺少劳动力的情况下,适宜推广“傻瓜”式管理的精简技术,发展不除草、不耕园,肥水自动滴灌的矮化密植园,从而解放更多的劳动力。
新闻推荐
...
泾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