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罗保虎
农民开上了小汽车,跳起了广场舞,住上了新楼房……夏末初秋,行走在泾川的乡间村落,处处能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崭新变化……
乡村有了大“舞台”
8月11日晚,在汭丰乡郑家沟村的“乡村舞台”上,64岁的民间老艺人单焕娃一登场,精彩的快板《村里新变化》就赢得了阵阵喝彩。
“这些‘角\’大家都熟悉,演的都是身边人、身边事,看得过瘾!”村民单存贵说,以前吃过饭没啥好去处,现在不一样了,可以到广场上看看演出,拉拉家常,舒活筋骨,那个快活就甭提了。
夏末秋初,这样的场景在泾川县的“乡村舞台”上处处上演着。像单焕娃这样一大批乡土人才、“草根”艺人在乡村“星”光闪耀的同时,也给邻里乡亲带来了欢乐,使这些乡间村落的舞台上出现了“人人有绝活、村村有亮点、镇镇有特色”的文化景观。
为了使乡土艺术明星有活动场所,泾川县结合双联行动和美丽乡村建设,将“乡村舞台”建设纳入农村发展的大局中通盘考虑,24个村建成了“乡村舞台”,配备了活动器材,通过开展各种文艺活动,提升了农村群众的文化品位。
考个驾照买小车
“等考出驾照来,我打算买辆汽车,既遮风又挡雨,今后出门做生意更方便了。”8月10日上午,刚刚从教练车上下来的窑店镇东坡村村民胡海荣兴奋地与教练攀谈起来。教练何小东介绍说:“这批我带的学员中有一半是农民,他们都学得很认真。”
胡海荣说,他这两年靠务果树、做生意攒了点钱,于是就和村里的几位群众组团来驾校学习。“这两年日子好了,再不买车就落伍了。”胡海荣笑着说,光他们村上小轿车就有70多辆。
随着农村的快速发展,农民鼓起了腰包,他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的提档升级,买汽车成了他们追求时尚生活的“必修课”。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泾川县就新增私家小型车1800余辆,其中60%以上的车是当地农民购买的。
“辣”妹秀起广场舞
8月10日下午7点,泾川县玉都镇康家村的妇女们吃过晚饭,便准时来到村文化广场,自觉排成方阵,在《最炫民族风》欢快的旋律声中拉开了她们广场舞的序幕。
领舞的“老师”胡会霞告诉记者,自从她去年秋季带头跳起广场舞来,村上现在有50多名妇女加入了进来。“刚开始的时候很不好意思,还有人风言风语。”她说,但经过近一年的活动,大家也都接受了,妇女们都喜欢舞蹈带给她们的快乐,家庭之间、邻里之间、夫妻之间也变得越来越和谐了。
跳广场舞,是近年来城市居民喜爱的一种文化娱乐健身活动。如今,这种健身方式,也逐渐“跳”到了农村。一支支由农村妇女自发组织起来的舞蹈队,不仅促进了邻里和谐,拉近了群众之间的距离,也破除了许多不文明的乡村陋习。
“上楼”开启新生活
近日,记者走进党原乡陈坳村王元世的家,只见三室一厅的楼房宽敞整洁,各种家具电器一应俱全,王元世正在阳台上修剪花草。
“我买的是三楼,128个平方米,4口人住宽敞着呢。”王元世说,他买这套楼只花了18万元,装潢花了5万元,比在城里买商品楼便宜多了。
陈坳村是今年泾川县确定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在建设过程中,该村在村子中心区域建成了集公共服务区、小康住宅区、集中养殖区为一体的新型服务社区,新建农民公寓楼2幢44户,小康屋105户,村上还依托县上实施的项目,硬化了道路,新修了村部、文化广场,配套建起了农家书屋、便民超市等功能场所。
住上楼房后,王元世“上班”的地方就在村上建起的养殖小区里,他家在那里也修建了暖棚牛舍。说起住在这里的好处,他笑着说:“干净、卫生,广场美得像公园,空气也新鲜,比住在城里美多了!”
新闻推荐
...
泾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