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新闻 泾川新闻 灵台新闻 崇信新闻 华亭新闻 庄浪新闻 静宁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平凉市 > 泾川新闻 > 正文

揭秘纪录片背后的故事——访《西北望崆峒》总撰稿人之一李世恩

来源:平凉日报 2014-12-26 18:50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柳娜

大型自然人文纪录片《西北望崆峒》播出后备受行业内外的关注,超高制作水准备受好评,有网友赞“被高品质亮瞎”。回顾《西北望崆峒》的制作过程,总撰稿人之一李世恩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为观众讲述了这部纪录片背后的感人故事。

拍摄过程千辛万苦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纪录片《西北望崆峒》的摄制过程好吗?

李世恩:平凉历史文化遗存比较多,底蕴深厚,也比较多元,多年来,这些资源总是以一种零星的、碎片化的形式出现,如俗话所谓“说起来有,摸起来没”一样,很难形成整体的宣传声势。再加之各县区各自为阵,自说自话,零敲碎打,相当于“拆飞机卖零件”,感觉好像把很好的资源浪费了。基于对这种现状的不满,当时的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奉真就考虑如何运用纪录片这一国际化语言,对平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学术的梳理、合理的整合、艺术的包装。这一想法得到了市委书记陈伟,市委副书记、市长臧秋华的首肯,5月份,我们到北京新影集团进行了考察,6月初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始谋划脚本框架。6月下旬,全省纪录片大省建设会议在兰州召开,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连辑对这项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更加坚定了我们打造一部优秀纪录片大片的信心。可以说,平凉在纪录片拍摄方面走在了全省的前列。随后,市委常委会对拍摄工作进行了研究,确立了“尊重传播规律、追求传播效果”的工作理念,市上拿出的脚本框架经过了市委、市政府联席会议的两次审定,并与摄制组进行了深入交流,诚可谓“掬诚相商,智慧共享,追求卓越,精雕细琢”,进一步完善了思路,脚本前后五易其稿。为了抢抓拍摄的黄金季节,我们一边创作脚本,一边按大致的框架进行拍摄,该片在8月份投入拍摄,至11月初结束,使该片历时3个月的拍摄,但基本包括了夏秋冬三季的风景。同时,为了确保该片的学术性,我们在市委、市政府联席会审定的同时,还多次召开本地学者座谈会,并邀请省上学者杜斗城、彭金山、马步升、王若冰专门来平凉,对脚本进行了评审,大家提出了修改的意见建议,并对该片文字稿给予很高评价。随后,摄制组就在北京进行后期制作,于今年4月份完成。摄制组邀请平凉方面到新影集团审片,为节省成本,由当时市委分管领导周奉真与我本人邀请在京的几位专家朋友一起,对这部片子进行了审看。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这部片子从自然风光和文字脚本变成了音像作品,十分大气厚重,很振奋,比预料的还要好!对一些细节方面的东西,我们再一次提出修改意见,摄制组在完善后将光碟寄给我们,由市委、市政府进行终审,再一次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随后,由市上授权,在央视9套排队播出,本来原定于8月份播出的进度,由于机缘不巧一直拖到12月才播出。不过反响很好,各界评价甚高。

连争论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记者:幕后故事一定很精彩吧?

李世恩:幕后的故事很多。略举数例:

市委、市政府特别重视该片的拍摄,分管领导提出的“尊重传播规律、追求传播效果”的工作理念,得到了各位领导的一致认可,而且也是这么做的,市委市政府联席会议不论审定框架、脚本,都是从政治、文化资源等宏观方面把关,而表现手法、语言等方面的东西就尊重专家和摄制组的意见。如用怎么一个篇名来统领多元的文化资源,很棘手,其中一位领导建议用“大崆峒”的概念,领导层提出的这个建议竟然让我们的难题迎刃而解。

拍摄工作得到了平凉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第一集中需要拍摄有关糜子的场景,静宁县司桥乡贾家村的农民放下手中的农活,特别配合,在导演的指挥下割糜子、碾糜子、做糜面糕、唱小曲、演社火,一个村子因为几个场景的拍摄被折腾了一两天,但农民们特别开心,也特别出彩。

泾川县杜玉明、王秀成是两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为了再现当年考察石窟的情形,每天和摄制组的人员早出晚归,还要还原当年攀援绝壁、探访石窟的情形,身手敏捷,乐此不疲,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令人感动。

以田珉为总导演的摄制组是一支特别有才华、特别能吃苦的队伍,这样的一群拼命三郎拍不出好片子简直“天理难容”。摄制组为了拍摄崆峒武术,讲究灯光的运用要到晚上借助灯光拍摄,一拍就到子夜时分。废寝忘食,风餐露宿,用在这一帮人身上毫不夸张。雨后,要在崆峒后山拍摄崆峒的险峻,十分危险,但拍摄人员坚持要去,被我们叫停,我们说:“我们宁可不要这个片子,也要安全。”特别令我感动的是田珉先生腰椎不好,不敢久坐,在修改脚本时一直站着打字。田珉作为一个历史专业北京的导演,对学术十分认真,而我作为市上的参与者,又要适当兼顾各县区文化资源的摆布和整合,于是往往在脚本写作中产生好多争论,有时甚至很激烈,互相说服不了,于是约定让专家评判。学术争论而不废私谊,我觉得这正是学术界应该提倡的。

着重考虑如何讲好平凉故事

记者:《西北望崆峒》中出镜的人物采访很少,大多采用动画、情景再现、现实生活场景等镜头元素来表现,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李世恩:同期声少的原因是由于:摄制组在后期制作时,也曾在北京采访一些名家,但纪录片用的镜头特别讲究,他们拍摄的有些用光方面不够好,有些老人家说话不够连贯,等等,能选用的不是很多,再加之要尽快播出,就未补拍。

我个人理解,纪录片既然是一种国际化语言,也就是说听不懂解说词,仅看镜头就知其意。所以,在有些地方,适当用动画、情景再现、现实生活场景符合纪录片传播的要求,适当加进去这些镜头,有助于观众的理解和欣赏。再者也丰富了镜头语言,不至于全部因自然风光而单调。

记者:影片中有对同时代亚历山大大帝、阿育王的历史背景的横向比较,也有历史发展的纵向比较,这种纵横交错的内容设置对影片有什么意义?

李世恩:总导演田珉先生是南开大学世界历史硕士背景,对世界历史比较熟悉。我们要讲平凉文化,不能把平凉与中国和世界割裂开来,尤其是平凉作为丝绸之路重镇,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中有比较重要的位置,且有大量遗存作为支撑。这样,在讲述平凉佛教故事、丝绸之路故事,不与世界史接轨,就无法讲好。同时,只有把平凉文化放置于世界历史的背景之下,才能显示出这块土地历史文化的厚重感。我曾经把连辑部长的几句话改为“讲述平凉故事、展示甘肃形象、传播中国声音”,也就是这个道理。

树立起文化工程的标杆

记者:民族民间音乐在影片中贯穿始终,如弦子腔、花儿、民影戏等,请您介绍一下影片中都涉及了哪些音乐?这些音乐对剧情的推进有什么意义?

李世恩:平凉各县区都有曲子戏,其中华亭曲子戏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片子中就有戏民间曲子戏(亦即民间小曲);平凉特别是崆峒区是回族人口较多地方,有好几个回族乡,以回族为主的演唱的六盘山花儿是回族文化的代表之一。还有苍凉的弦子腔,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平凉本土音乐,根据脚本和镜头将其运用到片子中,一是展示了平凉民间音乐(我们尽量在不违背规律的情况下想更多的展示平凉元素),二是对画面和文字是一种相得益彰的补充。

记者:航拍是影片摄制中的一大特色,为什么会采取这种成本较高的拍摄手法?

李世恩:行外人可能有所不知,我们的航拍不是直升机拍摄,而是小型轻便的地面遥控飞行器拍摄,这比起直升机拍摄来,具有既能高空拍摄,又能贴着拍摄对象拍摄的优点,而直升机不仅危险,成本高,而且无法贴着拍摄对象拍摄。所以现在很多航拍都采用这种轻便新颖且廉价的拍摄方式。我们就是采用这种办法。

记者:您认为《西北望崆峒》还有哪些不同于其他纪录片的特点?

李世恩:我原来看到的优秀纪录片,基本上都是以题材取胜的。作为由地方出资拍摄的纪录片,不仅内容庞杂,而且不可避免地带有为地方文化旅游宣传的功利色彩,如何把庞杂的内容用一条线穿起来,用故事的形式讲出来,而又能兼顾地方宣传的诉求,我觉得我们这部片子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即:这部片子既是一部文化品位和艺术水平较高的纪录片,又在讲述历史文化的过程中不动声色的表达了地方文化旅游的诉求。

记者:该片的播出对于平凉文化品牌的塑造有什么特殊意义?

李世恩:我个人觉得:这部片子已经成为平凉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我们还要在这个基础进一步发酵,要尽快正式出版脚本画册、DVD光碟,在各地播出。

它的意义一个是它基本把平凉历史文化的脉络理清楚了,而且是一个比较严谨的学术性的东西。二是它应该是一个标杆,以后实施的文化工程应该用这个标杆来衡量。要做,就做一个精品,做一个能流传下去的东西。三是小地方、穷地方,更要有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意识,有好钢用到刀刃上的意识,不要讲数量,而要讲质量,老百姓的话“宁要仙桃一颗,不要酸杏一筐”。

新闻推荐

民生水利润民心——2014民生实事盘点之水利篇

...

泾川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泾川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毛富生的悲喜童年2015-01-13 07:48
平凉市十大新闻2014-12-31 18:50
猜你喜欢:
评论:(揭秘纪录片背后的故事——访《西北望崆峒》总撰稿人之一李世恩)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