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雪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转眼间伴我成长进步,伴我半生半世的《平凉日报》复刊已30个春秋了。
1984年金秋《平凉报》复刊之时,我在县教育局工作,就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使之成为我人生道路上难得的良师益友。1987年8月份,我采写的一条新闻在“简讯”栏目中刊登。虽说只有一二百字,却得到了同事的赞扬,让我饱尝了首战告捷的惊喜,激动的泪水噙满了眼眶。不久后,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又熬夜奋战,斗胆采写了《回民小学的娃娃王——记全省特级教师、泾川县合志沟小学校长吕孝安》,稿件发出10天后,在三版刊发。顿时,使人思绪万千,心潮澎湃,夜不能寐。那时单位几乎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所以我写稿件是忙里偷闲,常被别人戏称为“不务正业”,但是最欣慰的就是时常能在报纸上见到自己的几个“火柴盒”和“豆腐块”。
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1990年4月,我被调到县委宣传部工作,此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感谢《平凉报》给我搭桥铺路,使我有了用武之地,于是决心要写能够上头条、有深度、有分量的稿件,而不能把自己定格在小打小闹的低层次上。后来,我多次参加《平凉报》举办的“兴农杯”、“建行杯”、“电力杯”等10多项征文大赛,都纷纷获奖。
回想起我从1990年到宣传部工作至2001年调乡镇的这11年新闻生涯中,共采写、拍摄各类稿件2000多篇(件),被《平凉日报》用稿1200多篇。我能够由一名业余通讯员,成长为一名记者,这每一点来之不易的进步都与她的扶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除了采写稿件之外,我还担负有报纸发行任务。10年间,泾川县连年超额完成《平凉日报》的发行任务并受到表彰奖励。从2001年2月起,我先后在两个乡工作,虽然岗位发生变化,但读报、用报、发行报纸的一片痴情并没有改变,还动员乡上干部职工、村组干部和产业大户都订阅《平凉日报》。乡上还成立了7至9人的新闻信息报道组,自己亲任组长,专门向《平凉日报》等报刊撰写稿件。期间,《平凉日报》的编辑记者也多次到我所在的乡采访城镇开发、畜牧养殖和果品产业、思想政治工作等先进典型。到目前,我用心血和汗水积累的《平凉日报》合订本、剪贴本、征文获奖证书和省、市“优秀新闻工作者”证书达70多本。所有这些都是我与《平凉日报》友谊天长地久的有力佐证。
新闻推荐
...
泾川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泾川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