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王母大殿和东王公大殿。
南石窟佛像。
2013年出土的陶棺和佛舍利。
总撰稿:田珉李世恩
撰稿:孙越彭晓军
压题照片:张森林
【画面】再现。夜景,一名年轻农民在拼命地拍打房间的门。屋里,灯开了,屋里面的文化站干部打开门。
农民迫不及待地说:“挖到宝贝了!”
文化站干部和农民盯着宝物,干部给农民让烟。
干部说:“打开看看”。农民:“能行能行。”
农民小心翼翼地打开随身的包袱,一层层,金棺银椁出现。一只手打开金棺银椁,农民拿出舍利瓶,倒出其中的舍利颗粒。
【解说】1964年12月,甘肃省泾川县水泉寺村的村民告诉文化站干部,他们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样宝贝。
【画面】再现,两人拿着手电在夜色中走。
【解说】水泉寺村挖出了宝贝,金银匣子里有十四颗坚硬的颗粒物,这个消息传遍了泾川。熟知当地历史的专家学者已经意识到这件宝物的价值,他们只是不敢相信:这件传国之宝,竟然如此偶然地重见天日……
【画面】佛祖舍利的镜头。
【解说】这就是武则天时代埋葬于此的十四颗释迦牟尼真身舍利,隋唐时期的国家正史记录了宝物完整的背景故事。
【画面】电脑动画。
【解说】公元前三世纪,一位放下屠刀的君王在南亚大陆皈依了佛教,这个人就是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为了弘扬佛教,他决定倾王国之物力人力,将当年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派僧人分送到各个国家。
自白马驮经,佛教就从次大陆辗转流传到中国,信奉佛教者的隋文帝杨坚决定效法阿育王,将自己供奉的舍利分送到帝国的主要州县埋葬,泾州,也就是今天的泾川,获得了14颗。九十年后,登基的武则天,在泾州大兴土木,建设寺庙施工中,人们发现隋文帝时代埋葬的十四颗佛骨舍利,历史记载武则天以琉璃瓶盛装,配以金棺银椁铜匣石函埋入地宫,并以此为基础建大云寺。
历史记载与现场发现的考古特征完全吻合,这个消息让当时的人们激动不已。
【画面】郭沫若先生鉴定金棺银椁的资料照片。
【解说】1971年9月,郭沫若先生鉴定了大云寺佛祖舍利和金棺银椁,把它们评定为国宝级文物。
【画面】泾川县城的镜头
【解说】由此,海内外开始瞩目泾川的佛教文化遗存。一个地处西北内陆,默默无闻的小县,何以拥有如此重量级国宝?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泾川扮演过怎样的角色?要回答这复杂的问题,先要从泾川的地理位置说起。
【画面】电脑动画。
【解说】佛教东渐,最初走的是陆上通道,经过中亚,绕行塔里木盆地,穿越河西走廊,直至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关中平原和河洛平原。泾川,是抵达长安前最后一个大站,僧人进入长安之前,或前往西域途中,都要在此长时间驻留。他们开凿石窟,兴建庙宇,供奉舍利,让这里成为陇东,乃至整个西北的佛教重镇。于是,陆上丝绸之路兴盛的时代,甘肃东西两端出现了遥相呼应的两座佛教艺术名城,一座是西出阳关的敦煌,一座是东望长安的泾川。
【同期声】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杨曾文:泾川,它处在中外陆路交通的丝绸之路的接近长安的终端,这条路线是商业通道,也是外交使者通道。同时也是佛教和文化交流的通道。
【画面】敦煌和泾川的镜头。
【解说】十九世纪末,敦煌藏经洞的艺术宝藏被世人所发现,敦煌学由此诞生;崆峒大地的泾川,却随着古道驼铃的远去而沉寂下来。
1964年大云寺佛骨舍利的出土,让这个丝路东端的佛教名城开始为世人所瞩目。
【画面】华尔纳的资料照片和再现。
【解说】其实,在此四十年前,一位来自远方的考古学家就曾试图揭开泾川佛教艺术神秘的面纱。
直到今天,人们对此人还是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学者,有人说他是盗贼;有人说他热爱考古,诚恳执着,有人说他鸡鸣狗盗,包藏祸心。
他就是美国学者和探险家兰登·华尔纳。
【画面】再现华尔纳考察泾川石窟。
【解说】1923年,他细致考察了泾川的佛教洞窟,并通过书信和游记让全世界知道了丝路上这颗佛教艺术明珠。
【画面】华尔纳写信的再现。
【英文画外音】“这里有一个巨大的石窟,推测为北魏时期……可以看到一尊巨像的头部和肩膀,它可以与这一时期的任何作品相媲美,亲爱的,你想象不到我看到他们时有多激动……”
1923年9月,泾川王母宫石窟里,华尔纳在向远在马萨诸塞州的妻子兴奋地描述这里的奇观。
后来,他把在这里看到的一切,写进自己的游记当中,书的名字叫《在中国漫长的古道上》。
【画面】杜玉明、王秀成在泾川县城的街道上骑自行车。
【解说】华尔纳走后77年,新的访问者来了。杜玉明、王秀成,土生土长的泾川人,当时一个在科委工作,一个在畜牧局供职。2000年,得知泾川县组织对境内的佛教文物进行普查,他们分别报了名。六十年代出土国宝的故事以及华尔纳当年的奇遇深深吸引着他们,他们想,这次,有公家资助,完成梦寐以求的探险,何乐而不为?然而,很快,他们就遇到一系列困难。
【画面】杜玉明、王秀成在泾川街头发愁。
【解说】首先,普查经费不断缩减,最艰难的是,全县报名参加普查的只有他们这两个门外汉,没有一个专业人士参与——这意味着他们要边学边干,而且要从头学起。
木已成舟,打退堂鼓显然不可能了。于是,两个中年人挎着书包,蹬着单车的身影就开始时常出现在泾河两岸。
【同期声】泾川县文史工作者杜玉明:2000年时,经常气温39度,我们流的那个汗,穿着个小背心,每天下午回来,那背心就像古代的士兵的盔甲一样,就成那样。
【画面】泾河和其附近的石窟的镜头。
【解说】泾河,横穿泾川大地,在黄土丘陵上冲刷出一片带状的河谷平地。古时,这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大道。泾河两岸的岩壁,属于坚硬的砂砾岩层,自北魏以来,那些出入长安的佛教徒、造像艺人和画师就在这里开凿佛窟,表达自己虔诚的信仰,这宏大的造像运动一直延续到明清。至今,泾河两岸密布着512眼大小石窟。当时,凿窟造像的风尚甚至蔓延到以泾川为中心的整个崆峒地区。
【画面】杜玉明、王秀成在杜老家中研究考察的事宜。
【解说】对刚刚投入普查,还一头雾水的老杜和老王来说,这些规划有序的洞窟,和其中瑰丽庄严的造像,都变成了他们笔记本中一系列的问号,他们迫切地想知道所有的背景故事,来龙去脉。
【画面】杜玉明、王秀成骑自行车考察的镜头。
【解说】或许,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在一行行的现场笔记中,在一圈圈的车轮飞转中,那些久远但生动的人物和故事慢慢清晰起来。
【画面】陈万里的再现。
【解说】1923年,华尔纳的丝路探险,让全世界知道了这里著名的王母宫石窟。华尔纳走后两年,他的朋友、北京大学学者陈万里在泾川又详细考察了一座新石窟。“狂奔就之,果极精美,余见之,惟有瞠目结舌而已……
【画面】陈万里所著的《西行日记》和陈万里的照片。
【解说】这个令陈万里异常欣喜的新发现,就是今天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南石窟。回到北平后,陈万里将泾川的所见所闻记载在《西行日记》当中,作为一名渊博的考古学者,他第一次敏锐地发现,泾川王母宫石窟的造像风格和遥远的大同云冈石窟十分相近。由于王母宫石窟的历史资料匮乏,陈先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画面】云冈石窟的镜头;泾川王母宫石窟的镜头。
【解说】石窟艺术,来源于印度和中亚,其早期造像深受希腊化艺术影响,史称犍陀罗艺术。北魏时期,笃信佛教的北魏鲜卑皇室,开始大兴石窟,根据高僧昙曜的建议,从公元453年起,在帝国的首都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大同开凿云冈石窟。据历史记载,云冈石窟动用了五万工匠,而其中技艺最为精良的一部分人很可能后来奔赴泾川,开凿修建了王母宫石窟。这尊胁侍菩萨,正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作,他们典型的高加索人种外形和鲜明的印度风格服饰,见证着一千多年前欧亚大陆上艺术领域的版块碰撞。
【画面】杜玉明、王秀成在杜老家中电脑前搜集资料。
【解说】慢慢地,老杜和老王开始对这些故事着迷,他们仔细地搜索所有和泾川石窟相关的历史素材,以期能更多地展现出石窟背后的大历史。令人遗憾的是,泾川大部分石窟,损毁严重,关于开凿者和供养人的资料寥寥可数。但幸运的是,他们发现,那座让陈万里欣喜若狂的南石窟,留下了完整的背景资料。
【画面】南石窟寺碑的镜头。
【解说】今天已经被严格保护起来的《南石窟寺碑》,被妥善地存放起来,碑面上沧桑残旧的文字记录了一座宏大石窟的过往,那是一个遥远但依旧生动的故事。
【画面】奚康生的再现。
【解说】公元510年的一个深夜,泾州刺史奚康生刚刚结束了庆功宴会,几天前,他剿灭了发生在泾州的僧人暴动,上千造反的僧众死于他的屠刀之下。大战告捷,本应有个酣畅的甜睡,然而,恐怖的噩梦却接踵而至。
笃信佛教的奚康生深知纵兵杀生,尤其是杀害僧人,意味着什么,会得到什么报应……
往昔已不可追,唯一的救法或许就是放下屠刀,做一个虔诚忏悔的供养人。于是,他倾其所有,用平生积蓄修造了南北石窟寺,并命人用石碑铭记下石窟的造成和心灵的悔悟。
【画面】杜、王考察画面、百里石窟长廊的电脑动画。
【解说】无言的洞窟讲述的故事让老杜和老王深深沉迷,对于他们,普查已经不再是一项艰难的任务,而是一次对家乡过去的寻访。经过漫长的普查,他们发现和记录了436尊造像和512处石窟,石窟排列的总长度超过百里,人们把这些石窟命名为泾川百里石窟长廊,在整个丝路,这样绵长的石窟群实属罕见。
【画面】杜、王在僧房窟中考察和罗汉洞石窟的镜头。
【解说】在五百余处石窟中,密布着大量空无一物的洞窟,它们被称为僧房窟,按照研究者的估计,在佛教的鼎盛时期,这里可能容留过上万名准备进长安和出西域的僧侣,但让老杜老王十分遗憾的是,他们实在无法找到一处关于当年僧侣生活的石刻,碑文或典籍。
【画面】杜玉明、王秀成在考察石窟。
【解说】近年来,杜玉明和王秀成虽然都已经退休,但仍把探寻石窟的故事当做自己晚年生活的主要部分。
【画面】大云寺和地宫的镜头。
【解说】让老杜和老王倍感欣慰的是,前几年,泾川县在大云寺原址上新建了规模宏大的景区,2013年1月,就在建设过程中,又意外地发现了一处遍布文物的佛舍利地宫。这次考古发现,被评为当年丝路考古的重要事件。
在大云寺遗址方圆不到一华里的范围内,1964年,1969和2013年接连发现宝藏,这在中国考古史上也是罕见的奇迹。最让考古工作者兴奋的是,这次伴随出土的碑刻清楚地讲述了地宫的前世,这正是人们苦苦寻找多年而不得的泾川僧侣故事。
【画面】碑刻的镜头和云江和智明的再现。
【解说】碑刻铭文显示,云江和智明是宋代的两名僧侣,他们发愿要收集和供养天下高僧舍利,积累至大的功德,在艰苦的寻找过程中,智明生病圆寂,孤独的云江独自继续着他们共同的使命,公元1013年农历五月十二日,云江将两人花费24年收集到的历代高僧舍利2000余枚,隆重地葬于大云寺地宫。
【画面】舍利安奉法会的资料镜头。
【解说】2013年6月19日,大云寺举办了大型的舍利安奉法会,这场盛大活动的日期定在了农历五月十二日,也就是云江安葬舍利整整一千年之后。
今天,所有地宫中的文物得到了悉心的维护和修复,人们试图永久地留住这片土地上所有的历史遗珍。
【画面】杜、王、在泾河边行走;河对岸是云江和智明。
【解说】杜玉明、王秀成如今都已经是年近古稀的老人,老哥儿俩的心愿是在晚年出版一本关于泾川佛教文化遗存的书,所以泾河边上常常可以看见他俩行走的身影。
或许千年前,云江智明也曾经过这里,只不过,他们活在前世和彼岸。其实,今生不过前世的重现,此岸无非彼岸的那端……
新闻推荐
...
泾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泾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