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大半辈子,马发展终于“发展”了。
借着整乡推进扶贫项目的东风,曾经穷得借别人家窑洞住的灵台县百里乡稔沟村村民马发展,如今养了7头母牛。
“今年我要好好搞繁育,到年底,就能出4头牛犊,一头卖四五千元。你算算,能挣多少钱?”马发展信心满满地说。
和马发展一样,对未来信心满满的还有他脚下的这片热土。
2012年8月31日,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改委下发《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六盘山东麓的平凉,正式进入国家扶贫大盘子。
蓄之既久,其发必速。
由此,一场前所未有的扶贫攻坚战,在陇东1.13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打响。
变迁:一场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扶贫攻坚战
看着自家房前屋后苹果树挂满的小果子,王麦香更是喜上眉梢。
静宁县李店镇王麦香说,她最爱闻的味儿就是苹果香气,心情不好的时候,只要闻见苹果的香味,便心情大好,精神舒畅。
平凉地处黄河和泾河中上游,境内一川一塬八分山,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秋撒一把籽、夏收一斗粮”,曾是占全市总人口八成以上的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作为陕甘宁革命老区的一部分——平凉,对中国革命有着积极贡献。1935年10月3日至5日,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党和红军领导人宿营界石铺,召开群众大会,宣讲抗日政策,留下了十分宝贵的革命遗产。长征中红军五次经过静宁,三次经过界石铺,是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部队联络的重要枢纽和纵横穿插的通道,是中央战略部署中确定的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有利“中心基点”。
由于自然、社会等原因,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中,平凉向贫困宣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先后通过“三西”扶贫建设、“八七”扶贫攻坚和“一体两翼”扶贫开发,在实践中摸索走出了基础先行、产业突破、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四位一体”的扶贫攻坚路子,在与贫困的顽强斗争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探索出的“土豆当选票”的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模式,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的充分肯定。静宁县李堡村成为全国整村推进第一村。
但是,受各种因素制约,贫困问题依旧突出。按2300元扶贫新标准来计算,2011年甘肃省核定平凉市贫困人口80.3万人,贫困面达41.54%。
“平凉经济总量小、发展底子薄,贫困面大,扶贫开发的任务十分艰巨。”平凉市委书记陈伟时常这样给各级干部透家底,压担子。
贫困,成为平凉小康路上绕不开的“拦路虎”。
知耻而后勇,迎难而奋进。
在平凉230万干部群众心中,最大的***举措源自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改委《规划》的出台。平凉市的崆峒、泾川、灵台、庄浪、静宁5县区被国家纳入六盘山特困片区,华亭、崇信两县被纳入省级扶贫县。
一场国家层面的***攻坚战在陇东革命老区拉开。
规模空前的危旧房改造使621万户农民圆了住房梦;48万农村人喝上了干净放心的自来水;4096户2万多群众彻底告别了深山老林,搬到了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中心地段……3年,平凉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6亿元,实施整村推进项目166个,2.8万人彻底告别了土窑洞。
3年的时光里,平凉这片土地上每天都在发生令人欣喜的变化。
3年来,平凉市共有312个村摘掉了贫困帽子,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40.12万人,去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85.0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95元。
全市干部群众普遍认为,这三年,是平凉扶贫成效最大、减贫进程最快的时期。
变局:掀起新一轮***开发热潮
说起平凉的贫困,总是绕不过静宁。
静宁——六盘山特困片区的主战场,唐岔,曾是静宁县司桥乡的一个贫困村。过去,村里的洋芋、苹果要想变成钱,就得靠人拉、担挑;村民看病、娃娃上学都因路难行而犯愁。
如今,平坦的水泥硬化路把唐岔村与外面的世界连接在一起,农用车、小轿车和大货车川流不息。
一条路,彻底改变了唐岔村,也见证着平凉市***誓斩“穷根”的奋进历程。
国家新十年扶贫中,平凉,怎样才能与全国一道进入小康?
全面奔小康,关键在农村;农村奔小康,基础在交通。交通运输的基础性、服务性、先导性作用,决定了扶贫攻坚必须交通先行。平凉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
审时度局,谋定后动。
平凉,全面打响了以交通为牵引的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
从2011年开始,平凉着手编制《六盘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平凉市交通扶贫开发规划》,随后的2012年,涉及的五大类投资805.6亿元的8892个项目全部进入甘肃省交通运输总盘子,这标志着平凉一大批公路项目得以全面实施。
2014年,静宁县被交通部列为六盘山片区5个扶贫示范试点县之一,当年全县共争取实施通畅工程121条953.6公里,总投资4.77亿元,全县道路交通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通村道路硬化率达到76.8%。
小试点带动大区域。平凉以实施静宁交通扶贫攻坚示范县项目为契机,打破行政区域统一规划,瞄准贫困乡村先行实施,整村整乡整区域推进。就在不久前,平凉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15年起,用6年时间,在全市集中开展交通突破行动:2015-2020年用6年时间,完成投资900亿元以上,建成公路、铁路5000公里以上,实现全市对内对外公路畅通、铁路连通、航路开通三大突破,从根本上解决交通发展不足的问题。
地处黄土高原,泾川县党原乡柳寨村村民祖祖辈辈吃水难。50岁的村民王德银清楚地记得,以前,村里人吃水,就得跑到山沟里找水,“五更起、跑五里,挑桶水、半锅泥。”
“现在拧开水龙头,清水哗哗流,家里的水缸‘下岗\’了,农村人也用上自来水。”王德银频频竖起大拇指。
同样重拾生活信心的是54岁的薛新房。今年,华亭县西华镇阳关村村民薛新房终于住上了的新房。不过,他会时常想起以前住在父亲盖的土坯房,下雨天,屋外大雨,屋里小雨,一家人不得不整夜用脸盆、碗接水。“住上了新房,走上了水泥路,通了自来水。放在以前,这是根本不敢想的事!”现在,薛新房还搞起了药材种植。“发家致富的路子找到了,生活也就好过了!”
要想富,找对路。
基础条件好了,如何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成了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道新课题。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精准脱贫,不能没有产业的带动与发展。
对此,平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深入贫困山区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因地制宜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坚持扶贫扶产业的新理念,投资12.27亿元,咬定青山、持之以恒实施百万亩果园提质、百万头肉牛增效、百万吨粮食丰产、百万吨蔬菜保障、百万亩马铃薯增收“五个百万”工程,实现了基地扩张、龙头带动、产业富民,走出了一条“选好产业抓扶贫、搞好扶贫促产业”的路子。
种了大半辈子菜,泾川县红河乡柳王村村民刘文录怎么也没想到,今年甜瓜一公斤卖出7.5元,两座日光温室仅上半年收入2.6万元,这比往年一年的收入还要多。
群众通过算账对比,观念变了,积极性高了,实现了“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的转变,农业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宽。
多栽一亩果、多养一头牛、多种一棚菜、多学一门技术、多输转一名劳务——如今,产业扶贫的新理念,已渗透到平凉扶贫攻坚战的各个环节之中。
变革:努力啃下扶贫这块最硬骨头
初夏的傍晚,水洛河畔凉风习习。
晚饭后,南湖镇石阳村路灯亮起来,有村民到广场打篮球,也有聚到一起拉家常的。“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吃完晚饭,家家户户关上门,村子里一片死沉。”村支书郜志俊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按照***的要求,2014年,平凉对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进行重新识别。全市仍有贫困村594个、贫困人口40.12万人,贫困面达20.7%。
这些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干旱山塬区、关山林缘区、黑河流域和少数民族乡村四大贫困片带,自然条件严酷,群众受教育程度偏低,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距离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任重道远,时不我待。
如何脱贫?如何改变过去大水漫灌式的低效和浪费?
“双联,宛如一场及时雨,形成了大规模、全覆盖、综合性、常态化的帮扶工作局面,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平凉市委书记陈伟说。
双联行动中,省市县乡四级3.05万名干部深入全市4.57万个贫困户,为农民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促增收,广大干部的心与群众的心贴得更近,各级帮联干部的根深深扎牢在农村的广阔天地。
石阳村是庄浪北部山区的一个贫困村。依靠双联东风,村上硬化了通村道路和村内巷道,建成了有农家书屋、果业服务中心、畜牧服务中心、农资超市、远程教育培训中心等服务站点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农民不出村就能了解致富信息、掌握致富本领。
村容村貌的变化引发了村民精神面貌和生活习惯的变化,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撞击着古老的乡村,撞出了发展的激情。
崆峒区大寨乡刘、黄、锁三村,在帮联单位的帮助下,走出了整区域整片带开发、联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路子,短短3个月,长达13公里的坑洼泥泞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相邻6个村行路难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赢得了当地回汉群众的交口赞誉。
“我们心情舒畅了,群众的主心骨又回来了!”“上面的政策好落实了,我们的工作好开展了!”干部群众你一言我一语。
小康路上,尤需坚定不移地推进***、精准脱贫。
平凉市***精准脱贫工作会,吹响了扶贫攻坚的新号角!
建档立卡不仅是简单记名字,还要分析什么原因致贫,再逐户制定帮扶措施,有针对性地予以扶持,从而使扶贫开发工作告别底数不清、目标不准的“漫灌”扶贫,进入更加有的放矢、精准到户的“滴灌”扶贫新阶段。
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到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再到“2+19”***精准脱贫,平凉市以绝不拖全国、全省后腿的豪迈,以钉钉子的坚韧精神,推动扶贫政策向特困片带聚集、扶贫资金向贫困户聚焦、帮扶力量向贫困对象聚合,确保做到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六个精准”。
——2017年,平凉7县区基本脱贫,全市贫困面下降到8%以内。
——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全面脱贫。
这是时间表,这是路线图,这是任务书。
在灵台县独店镇,73岁的王自杰老人的话语中频繁出现“愿望”两个字。他告诉记者,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还想再栽几亩果树,到时候儿子也不用外出打工了,父子俩一起务果,多挣些钱。
帮扶干部朱红强的民情日记中,记录了诸如郜志俊、王自杰年纪一般大的村民故事。“虽然他们已满脸皱纹,表情却写满坚毅刚强,写满梦想和希望——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变革。”
新闻推荐
...
泾川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泾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