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完颜华 实习生 梁银霞
现代化农业一般都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必须有充足的劳动力,并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才能经营。但近年来,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技术人员严重匮乏。
农民“贷款难”和农信社“放贷难”似两股绳结成死结,斩不断又解不开,制约着农民致富和农信社的自身发展。
金融机构对涉农贷款抵押物“心生忌惮”、对农村小额分散的资金需求难“上心”、开拓未成熟的农村金融市场成本高企……涉农贷款通常会陷入此类僵局。然而,在龙井市的探索中,不仅降低贷款门槛让农民尝到甜头,也“翻身”成为当地金融机构竞相追逐的优质资源。
合作社受困资金壁垒
“我们合作社成立不到两年,就遇到了不少困难。”羊肉价格持续走低,给合作社发起人之一的牛慧生上了深刻一课。由于合作社联系的商贩给的价格太低,合作社很多成员都心生抱怨。
牛慧生是泾川县党塬镇庙张社一家养羊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由于去年以来羊肉价格低迷,让很多人都对合作社不再抱有信心。他说,当初合作社成立之时,大家把一切都想得过于美好,可是平时运转需要资金,而银行很难贷到款,农民手中也没有这么多的现钱,一旦资金链断裂,合作社就完蛋了。
“其实,类似现象在甘肃省不少农村屡见不鲜,因资金不足,一些农村新型经营主体逐渐陷入发展困境。”民革甘肃省委员会调查发现,由于受资金等因素所限,致使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后劲不足、产业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较低,一旦遇到产品滞销或者市场低迷,合作组织长期积压的各种矛盾就会爆发。
“农村合作社作为一个社会团体组织,着重为种植、养殖农户服务,但缺乏必要的发展资金,这是合作社发展的最大困难。”民革甘肃省委员会调查认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受困,主要原因是财力、人力后续乏力。
银行放贷也有顾虑
由于缺少资金支持,牛慧生所在的合作社面临关门倒闭的尴尬,他只能去银行碰碰运气。
然而,拿着营业执照和土地流转承包协议书,跑遍了当地各大银行后,对方给出的答案是“不能质押贷款,只能走信用贷款”,理由是“合作社运营不规范,没有健全的财务数据”,无奈之下他只好作罢。
据了解,目前,在全省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甘肃省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为代表的农村新型经营主体逐渐兴起,但存在的先天不足让这些经营组织发展起来困难重重。
“农民贷款难和银行房贷难局面的出现,把板子完全打在银行身上,确实有点冤。”采访中,甘肃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部一位工作人员表示,由于长期以来农业回报率偏低,一些国有商业银行开始撤销农村网点,而背着沉重包袱的农信社、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则继续扩大网点规模,拓宽支农领域。
采访中,很多银行工作人员表示,不愿给农户组织放贷,除了贷款人的抵押物较少,还有农业合作组织不同程度地存在法人不明确、内控体系薄弱、经营方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等问题,外加养殖、种植业易受自然灾害与销售难影响,属于成本较高、风险较大的产业,一旦遇到不可抗拒因素,就意味着所有贷款打了水漂。
发展亟须政策扶持
“在对农户的贷款中,银行也是抓大放小。对于有规模、有地、有设备、有技术的农户,银行是可以优先贷款的,而完全依靠信用的农户,银行也只能对其视而不见。”兰州市邮储银行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农贷额度小,程序烦琐,不良贷款率高,属于“吃力不讨好”的业务,对于坏账的控制,银行只能严格按照规定,从流程上降低风险,明确资金用途和还款源。
采访中,有银行业内人员介绍说,不少银行在“三农”贷款上有过很多尝试,比如引进担保机制,但对于很多农户而言,担保机构都不愿意轻易承诺担保,在这种情况下,完全依靠银行承担风险很难落实。
“要破解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真正实现农民增收,还得从政府入手,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和销售方面的一条龙服务。”民革甘肃省委员一份名为《关于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提案中指出,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集中有限的支持资金用于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合作社)、名牌产品;另一方面,要对农业产业化的农头企业给予适当的财政支持和税收扶持,积极引导农村合作社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引进农业技术人才补贴、支持合作社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等,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和合作社发展。
提案建议,政府部门应多利用农闲时间,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训,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综合素质,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活力。
新闻推荐
近年来,党原乡教育办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大力发展学前幼儿教育,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近600万元,新建改建三所农村幼儿园,高标准配置保教设备,基本达到标...
泾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