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新闻 泾川新闻 灵台新闻 崇信新闻 华亭新闻 庄浪新闻 静宁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平凉市 > 泾川新闻 > 正文

本报通讯员罗保虎夏日的泾川绿波荡漾满目葱茏行走在山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2015-08-07 21:54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通讯员 罗保虎

夏日的泾川,绿波荡漾,满目葱茏。行走在山川原野,阵阵绿色扑面而来,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气息。泾川人在矢志播绿的同时,大力发展以苹果为主的果树经济林建设,并抢抓林权制度改革的战略机遇,用绿色和智慧描绘着一幅幅千山竞秀、生机盎然、民富县美的可持续发展画卷……

播绿:让荒沟秃岭变绿水青山

刚刚经历一场雨水冲洗的泾川大地,烟雨缥缈,绿意更浓。8月5日,笔者来到了官山林场,一道道被刺槐、翠柏装扮的绿色沟壑在烟雾缭绕下时隐时显,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让人真正领略到了“佛道胜地”的迷人风光。

但这样一个天然“氧吧”,谁也不会想到上世纪70年代以前曾是一个人烟稀少、地方病流行、水土流失严重的荒沟秃岭。今年59岁的官山林场护林员党秀峰告诉笔者,他1986年来到这里,后来在全县干部和场里老职工的带领下,背着干粮水壶,早出晚归,靠着一把铁锨一根镢头,跑遍了这里的沟沟洼洼,这30年下来,他也能栽50万棵树。

如今,这1.8万亩的沟坡上,已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官山林场也成了全县青少年生态环境教育基地,来观光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能为改变家乡面貌做点贡献,我这30年的坚守也算值了。”党秀峰说,现在他快退休了,但还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带领年轻人继续把林区建设搞好。

党秀峰坚守荒山矢志播绿的故事只是泾川人开展生态林业建设的一个缩影。半个多世纪以来,泾川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带领35万人民,在4条残塬、4道川谷、2480多个沟壑里展开了一场植树造林的接力赛,形成了“与时俱进、敢为人先、持之以恒、团结奋战”的泾川精神,终于在1992年使泾川成为“甘肃省实现绿化第一县”。

特别是近年来,该县抢抓退耕还林、“三北”、“天保”等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每年春秋两季,都要组织干群开展声势浩大的植树造林活动。经过几十年的持续播绿,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绿色巨龙”。目前,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22.1万亩,森林覆盖率从建国前夕的不到1%提高到现在的37.13%,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2.4%,先后荣获“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等称号。

变通:实现绿与富的良性循环

飞云乡闫崖头村农民薛保成的小康屋坐落在果树掩映的绿海之中。他从1992年起就栽了5亩果园,“当时万元户还少得很,结果我一年下来光苹果就能卖三四万。”尝到甜头的薛保成2004年又承包了村上撂荒的50亩地,全栽上了果树,在他的精心务作下,2010年这50亩园子陆续开始挂果,去年他的苹果一斤卖到了5元钱,收入更是突破了100万元大关。靠着种苹果,薛保成住上了小洋楼,开上了小轿

车。他笑着说:“绿果树改善了生态环境,红苹果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这说明县上为咱农民谋划的路子对着哩。”

如今,泾川发展以优质红富士苹果为主的果树经济林面积达到50.6万亩,像薛保成一样靠苹果产业鼓起腰包的农民已遍布各个乡镇。2014年,全县果品收入上5万元的农户2320户,10万元以上的农户562户,全县果品总产量达到38万吨,总收入达到12亿元,人均果品收入3400元。

把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了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经过3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泾川逐步走出了一条绿与富良性循环的路子,既拥有了青山绿水,又换来了金山银山,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林改:唤醒沉睡的绿色资源

在荔堡镇原董村庙门社的油坊洼,挺拔的大杆刺槐显得格外青翠。树下,一群戴着“眼镜”的土鸡正争相觅食。“地一湿,蚯蚓、屎壳郎等虫子都从草里跑出来了,你看,鸡刨得多欢实。”养殖场主人脱来宁说,他这些在山林里放养的土鸡饿了吃虫草,渴了喝山泉,肉嫩味美,非常受消费者欢迎。说起收入,脱来宁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他说:“一斤活鸡九块钱,全国各地的客商都上门来抢着买。这1.2万只鸡下月出栏后卖20万元没啥问题。”

脱来宁的致富路,正是得益于林权改革。

林改中,他家分到了15亩林地。2013年2月,瞅着林改后林下广阔的天地,脱来宁以每亩一年30元的价格,租了村里其他10户人的253亩林地,放养起了“溜达鸡”。

2008年9月,泾川县被确定为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后,积极探索生态脆弱区生态公益林改革的新路子,将100.5万亩公益林逐村、逐地块落实到农户,使农民真正成为了山林的主人,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极大地激发了群众造林、爱林、护林的积极性。

高平镇寨子村农民罗党奎便是林权改革的受益者之一,他用自己及两户亲戚的林权证作抵押,贷了13万元养起了蛋鸡,现在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确实没想到,林权证解决了我们农民没啥抵押的难题。”罗党奎至今回想起来还很激动。

林权抵押贷款使泾川农民第一次有了抵押资产,破解了农民贷款无合法有效抵押物而导致的“抵押难”、“贷款难”问题,为农民增收注入了新活力。如今,“死资产”变成“活现金”,农民也有了信用“绿卡”,泾川农民找到了开发“绿色银行”的金钥匙。2014年,该县又把非林地果树经济林确权颁证作为深化配套改革工作重点,进一步拓宽了林果产业筹融资渠道,扩大了林权抵押贷款规模,为促进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至目前,全县发放林权抵押贷款累计2.28亿元,受益农户9650户,完成树种改优7.08万亩,林下种植9.6万亩,林下养鸡236万只,2014年全县林下经济总产值3.6亿元,户均增收6428元。

新闻推荐

全省首个两岸交流基地落户泾川

本报泾川讯(记者胥富春)8月31日,甘肃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授牌仪式在泾川县王母宫举行。至此,泾川王母宫正式成为全国43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之一。省政府副省长夏红民,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交流局局长...

泾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本报通讯员罗保虎夏日的泾川绿波荡漾满目葱茏行走在山)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