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佛祖舍利接收仪式现场。本报记者杨昕摄
本报泾川讯(记者柳娜)8月28日,泾川大云寺1964年出土佛祖舍利接收仪式在泾川县回中广场举行。时隔50年,尘封于历史中的佛祖舍利,终于又回到了故土泾川。
省政府副省长郝远,省政协副主席张景辉,省政协常委、副秘书长赵祥明,省文化厅副厅长、省博物馆馆长俄军,省博物馆党委书记王裕昌,省宗教局副局长张耀宇,省博物馆副馆长贾建威,省博物馆副馆长史册及市领导陈伟、赵景山、臧秋华、赵成城,曹复兴、高浪等在平副地级以上领导出席接收仪式。
市委副书记、市长臧秋华在致辞中说,平凉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重镇,在贯通中西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泾川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特别是半个世纪以来,三次出土佛舍利,出土舍利次数之多、数量之众、规格之高,在全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上也极为少见,被誉为“华夏佛宝圣地”、“世界佛舍利供养地”。佛祖舍利重回泾川,在平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史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我们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中华传统文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必将产生重要作用。我们将以这次佛祖舍利交接为契机,紧抓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机遇,着眼建设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加快崆峒山和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建设,全力打造道源圣地、佛光宝地、养生福地,努力构建“西有敦煌莫高窟,东有泾川大云寺”的发展格局。
接收仪式上,俄军向泾川县相关领导交接舍利。舍利交接后,舍利装入泾川大云寺迎请佛舍利的彩车。舍利彩车在泾川县城绕行一圈,到达大云寺后,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陕西省佛教协会会长、西安大慈恩寺方丈增勤,甘肃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平凉市佛教协会会长、平凉市法轮寺方丈妙林恭迎佛祖舍利。沿着红色地毯,增勤,妙林走向大云寺舍利塔,盛放佛祖舍利的宝盒被迎进地宫安放。
泾川佛教文化遗存丰富,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据史书记载,公元601年,隋文帝杨坚下诏,给包括泾州在内的全国30个州分佛祖舍利并建塔供养,泾州因得14粒佛祖舍利,泾州大兴国寺遂建舍利塔,以石函供养14粒佛祖舍利于地宫之中。公元690年,大周皇帝武则天敕令各州建大云寺珍藏《大云经》,泾州遂改建大兴国寺为大云寺,并制铜匣、银椁、金棺,成“五重套函”,于大周延载元年(公元694年)七月十五日,将这14粒佛祖舍利供养于大云寺地宫之中。1964年12月,泾川县城关公社水泉寺大队群众在平田整地时发现唐代大云寺地宫,出土了14粒佛祖骨舍利及其金棺、银椁、铜匣、石函、琉璃瓶五重套函。1971年,郭沫若先生亲自鉴定为国宝级文物。这一国宝级文物出土后,由于历史原因而低调处理,加之泾川县当时无存放国宝级文物的安保条件,随后泾川县出土的14粒佛祖骨舍利及其金棺、银椁、铜匣、石函、琉璃瓶五重套函被调往甘肃省博物馆安放。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近年来,泾川县委、县政府着眼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在深入调研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从2007年开始,启动实施了大云寺建设工程,经过8年多时间的努力,现已建成舍利塔及地宫、卧佛殿、钟鼓楼、东西碑亭,正在实施大雄宝殿、山门、藏经楼等工程。2014年12月,大云寺·王母宫景区被确定为全省20个大景区之一。目前,大云寺按照国家一级文物保护标准,配套实施了以红外线监控、定位报警、防侵入系统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安防设施,完全具备保存保护佛祖骨舍利的条件。经国家民族宗教局、省文物局、甘肃省博物馆批准,泾川县迎奉1964年出土的佛祖舍利回归泾川故里,并在大云寺地宫供养,供信众瞻仰,这对于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中华传统文化,促进泾川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隋唐宋辽金元史研究室原主任李斌城,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杜斗城,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新疆考古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王炳华,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安家瑶,国家宗教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赵匡为,原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孙继民,国家文物出版社总编辑、教授、博士生导师葛承雍,中华文化国际促进会常务理事长孙洪涛,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研究员王鹰,北京市经济技术发展中心总经理郭庶英,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西安市戏曲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冀福记,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兰州市佛教协会会长理因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代表,佛教界人士代表共计5000多人出席了接收仪式。
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新社、光明日报社、凤凰网、香港《大公报》、香港《文汇报》等30多家中央、省、市及境外平面、电视、网络的媒体记者全程参与报道活动。
新闻推荐
...
泾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