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仁孝和他的香菇种植大棚。
□本报记者刘英娜文/图
今年53岁的杨仁孝,待过国企,干过个体,开过公司,6年前成立平凉方盛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转身进入农业产业经营领域。如今,作为甘肃天虎集团平凉方盛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边走边干成功转型农业产业
1983年,高中毕业两年的杨仁孝,进入泾川县五金公司工作,之后又跳槽到县啤酒厂。1997年,单位改制,已经当了车间主任的杨仁孝选择了离职。因为当时家里已经经营着的家电门市部生意越做越大,没有后顾之忧的杨仁孝,果断离开了单位,把精力放在了个体经营上。
2003年,杨仁孝部分收购了当时宣告破产的县副食厂,开办了甘肃粟源食品有限公司,销售食醋、月饼、兔肉等食品。
因为做了与食品有关的企业,杨仁孝开始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做事情绝不单线条思维的他,在一次去兰州找老乡时,发现了新的商机——高原夏菜。杨仁孝感觉被击中了,“决定要认真去做”。
越挫越勇一波三折寻找生机
“农业企业,前三年最难。”这是杨仁孝的经验之谈,2009年,杨仁孝成立了平凉方盛绿色食品有限公司,雄心勃勃的他和合作伙伴,打算分别在泾川、白水、华亭、崇信建4个蔬菜生产基地,“把高原夏菜做起来”。然而,摸索着干的杨仁孝对困难估计不足,摊子还没铺全就遇到了资金麻烦,为此他马上调整思路,化面为点,把精力集中在崇信,流转土地的同时开建工厂,以商招商,和兰州、定西等地的种菜大户合作,与当地农户签订协议,让企业运转了起来。
满心欢喜的等到收获时节,群众一车一车的拉着菜来了,可第一年种植经验不足,一部分菜达不到标准,而根据协议又必须收购。加上和电力部门的衔接出了问题,公司的电没及时供上,满院子的菜无法进入冷链环节,不耐保存的新鲜蔬菜眼看着都烂了,只能拉着烂菜去倒掉……
咬牙熬过了最困难的时期,等第二茬菜长起来的时候,公司的运转也逐渐步入正轨。由于一开始就将公司的市场定位在高端蔬菜销售上,经过分拣、分级、包装、制冷等冷链环节的蔬菜,以良好的品质,成功打开了南方市场,在崇信采摘的新鲜蔬菜48小时就可以运达广州、杭州、厦门等地的蔬菜市场,打开蔬菜保鲜箱,还是保持出厂时7-8℃的温度,可价格却比在本地市场高出两倍多。就在高原夏菜渐入佳境的时候,杨仁孝又敏锐地发现了香菇生产的契机。
说干就干,2012年,杨仁孝开始试种香菇。香菇从实验室制种,到进入制棒环节,再到来年进入田间管理,刺孔、移码、养苗、注水,最后破袋出菇,需要一年时间,可眼巴巴等了一年,第一批45万棒香菇棒却连一颗菇都没长出来,一次就损失了150万元。
又一次出师不利,杨仁孝坦言当时压力很大,但他打定主意,再难也要往前走,还要走得稳稳当当,就连后面要走的路都得铺好。
回过头来总结经验教训时杨仁孝发现,试种失败的原因80%是因为人工操作不当、杀菌不到位。“第二次绝不能再失败”,抱定这样的信念,公司上下一条心,调整思路方案,提高工人的思想认识,加大员工培训力度,严格操作规程,更新设备,改良技术。2013年,他一口气做了80万棒,一年之后,全部成功,销售额达到560万元。
再接再厉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凭着骨子里不服输爱冒险的一股子傲气,杨仁孝的香菇生产企业的规模和技术目前在省内处于领先的水平,企业成功引进的香菇液体菌种制作技术,不但填补了甘肃省没有香菇液体菌种制作的空白,也为香菇工厂化生产奠定了基础。2014年,企业重组,甘肃天虎实业有限公司融资进入,组建成立甘肃天虎集团平凉方盛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这一年,公司做了150多万棒香菇,按照杨仁孝的规划,2015年香菇棒要做到250万棒,一年翻一番,达到500万棒的时候,销售额将达到4500万元。
杨仁孝说,未来香菇的生产模式将会发生改变,公司的主要精力将放在育种、制棒、收购、销售和深加工上,把生产环节出让给农户,由公司统一提供技术,统一制棒,统一品种,统一回收,达到标准化生产和加工,形成自己的产业链与品牌。
只要认真去做,就一定能走出适合自己的一条路。杨仁孝认为,农业企业要发展,农产品的数量一定要有保证,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带动当地老百姓的生产热情,“只有老百姓得利,企业才会盈利”,因此,在“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下,扶持当地农民种植香菇,目前已着手在九功、冉李、于家湾等村布点种植香菇,使更多的农民通过种植香菇增收致富。高原夏菜的种植面积目前已经达到1900多亩,带动农户700多户,这些生长在日光温室和拱棚里的芹菜、包菜、黄瓜、甜瓜等蔬果,仅去年的销售额就达到2200多万元,农民户均收入6万多元。
新闻推荐
...
泾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