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莉娜赵永刚
11月28日,天下着蒙蒙细雨,初冬的瑟瑟寒风让黄土塬显得更加寒冷。
然而,泾川县荔堡镇刘山村刘山社村民苏元宏家的农家小院里却时不时传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原来这位种粮的“老把式”向来家里串门的邻居算起了他的“秋后账”。
苏元宏是村里有名的种粮“老把式”,近年来,当他看到村里的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村里的土地大面积撂荒后,他把别人的土地流转过来,成了当地有名的土地托管“大王”。目前,他用来流转种粮食的土地达到120多亩。
“现在都已经立冬了,你才算‘秋后账\’,你这是放‘马后炮\’”,村民董拉珍话一出,立即引得大家一片笑声。
“前一阵子忙,没有顾上算账,现在闲下来了,把秋季种粮食的收入算一算。”苏元宏说:“今年秋季的40亩玉米能收入5万元,复种的40亩糜子能收入近2万元,30亩黄豆能收入1.8万元,除掉化肥、农药投资,能净落下6万多元。”
刘元成说:“你这‘秋后账\’还没有算你给人用你的联合收割机收糜子、黄豆的收入。”
“这一项收入也就1万元多元。”苏元宏不仅是种粮“老把式”,还是农机驾驶的“老把式”,驾驶联合收割机、拖拉机、三轮车他样样在行。
“今年秋季的收入虽然不错,但我添置了一台联合收割机,这样一算还负债10万多元;不过有了联合收割机,收庄稼就省劲多了,农业还是要实现机械化。”
“今年我们村被列为***村,县上的政策好,帮我们把道路硬化了,塬边咀梢的台埂也平整成了大块地,以后机械就帮我们把地种了,咱农民现在种地越来越轻松了。”刘元成说。
“前不久,中央刚开了十八届五中全会,我详细地在手机上看了,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很大,好政策很多,今年我打算成立家庭农场,也争取看国家能给我扶持一台覆膜机吗?”种粮大户苏元宏还是个“政策通”。
“你把钱挣了,沾了好政策的光!”董拉珍说:“种了100多亩地,成了大‘地主\’,你富了,也要带着我们富。”
苏元宏连忙答应:“好,我成立了家庭农场,你们到我的家庭农场来打工;我们这里土地面积大,种粮也能奔小康!”
农家小院里飘出一阵阵笑声,他们还在谈论,憧憬着美好的生活……
新闻推荐
...
泾川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泾川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