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徐青
扶贫的过程中也蕴藏着创业商机。近年来,泾川县许多贫困村涌现出了一批新“创客”,这些“创客”不光有当地曾经的农民,还有许多非公企业人士、外出务工人员和大学生村官。他们正“跟着扶贫去创业”,带领许多贫困户甩掉了“穷帽子”。
太平乡寨子洼村的“80后”青年马海军,就是他们当中的一位。2002年,高考失利的马海军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开始了外出打工生涯。为多赚钱,他选择了许多人不愿干、比较辛苦的重体力活。7年后,他的工资从每月3000元涨到了7000元。10年后,29岁的马海军已经有了30万元的银行存款。
2012年春节,马海军和往年一样回家过年。当他走到村口时,一下子愣住了:曾经1公里多长的土村道变成了水泥路,两旁建起美观的小康屋,小康屋前还有小花园,路的尽头,宽阔的文化广场和崭新的村部映入眼帘。打听后,马海军才知道,原来2011年,县乡对村里实施了扶贫开发移民搬迁和整村推进项目。
路平了,水通了,散住在几个山头和塬边窑洞里的村户,都搬进了小康屋。硬件改善后,县乡又在村里培育起富民产业。为此,除了给50多户新建小康屋的群众配套修建了暖棚牛舍,还出台了一系列养牛扶持政策。多年外出的马海军意识到,这个熟悉的几十年没变化的村子,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恰逢此时,“双联号角”吹遍了陇原,泾川县在部署双联行动时,提出了“先富帮后富、共同奔小康”活动,并于这一年启动“返乡手拉手、共筑小康梦”活动,发出了《致在外成功人士一封信》,由双联干部和乡村干部逐户登门拜访,积极沟通,邀请在外成功创业、外出打工等人员回乡创业,带动贫困户共同致富。
村里的变化,政策的叠加,双联干部和乡村干部的热情让马海军心动了,“与其外出给别人打工,不如回家给自己创业”。2012年8月,马海军的肉牛养殖场破土动工。11月,他购进18头牛犊。一年后,养牛场的牛存栏数达到200多头,马海军净赚10万元。为帮助村里的群众共同致富,他还依托公司在村里成立了养牛专业合作社。
在马海军的带动下,寨子洼村的14个贫困户发展起了养牛产业,合作社的会员达到41户,全村牛存栏量新增230多头,达到570多头,效益也显著增加。今年,***工作启动后,马海军又积极响应县乡号召,在黑河流域的贫困村朱家沟村投资60万元,建办了第二处养牛场,带动这个村的贫困群众养牛致富。
双联以来,泾川县永鑫房地产公司经理张怀成建办了陇原果业公司,现已成功转型为县内外知名的果业仓储外贸物流和电商企业;玉都镇果农马正兴经营的果园,已从双联前的120亩发展到了500多亩;大学生村官赵兴旺、李海龙、力鹏等也纷纷带头创业,办起了优质苹果种植基地、现代化的蔬菜园和养殖场……如今,随着泾川县***工作的加速推进,“跟着扶贫去创业”已成为这些人的共识,在他们的创业带动下,许多贫困村已走上了致富路。
新闻推荐
...
泾川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泾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