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柳娜
他有6个孩子,老了却没人问
今年78岁的陈真(化名),家住崆峒区某镇,膝下有四儿两女。
多年来,陈真和老伴相依为命,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五年前,老伴去世,陈真深受打击,生活起居到了需要人照顾的地步。
陈真生活不能自理,但四个儿子都不愿管他,儿子都已分家另过,两个女儿已出嫁。陈真名下及其妻子、两个女儿的承包地,由两个儿子耕种;3万元的积蓄由三儿子保管。儿子认为,老爸每季度有低保240元,他们无需承担赡养义务。女儿认为,嫁出去的姑娘就是泼出去的水,自己不应承担赡养责任,应该由儿子、儿媳承担赡养义务。
儿子们还经常为3万元存款怎么分以及承包地的问题吵架,这可苦了陈真,他的生活没人问了,即使生了病也没人照看。
去年,陈真一怒之下将四个儿子告上崆峒区人民法院。法院审理认为,四个儿子作为陈真的成年子女,在陈真年迈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义务赡养父亲。陈真的儿子称父亲有低保有收入,其不承担赡养义务的理由,于法无据,另外,陈真的财产与四个儿子的赡养义务无必然联系。同时,陈真的儿子还占有父亲的积蓄不支付利息,以及占有承包地的收入,不尽赡养义务,均有悖情理,也违背法律规定。参考甘肃省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性支出和原被告的实际生活状况,对原告的诉讼请求适当予以支持。随后,法院宣判,四被告每人每月应支付原告赡养费200元(不含重大医疗费用)。至此,陈真的赡养问题圆满解决。
拉扯大孙子,老两口被赶出家门
静宁县治平乡某村的村民雷灵灵(化名)今年71岁,他有三儿一女。2008年,四个孩子长大成人先后成家,在分家时协定,雷灵灵及其妻子由老大赡养。但因为老三和老四常年在外务工,孩子需要照看,雷灵灵和妻子就决定由他俩分别照看老三家和老四家的小孩。2014年,老大家修建新房,在急需人手的时刻,二老都忙于照看老三和老四家的孩子没有回来给老大帮忙,就因为这个原因,老大一家不愿意再尽赡养老人的义务,老人回到老大家后,老大不给两位老人饭吃。老三和老四的孩子也大了,用不着老人照料了,也都不愿赡养老人,老人无处可去,被迫流浪,每天饥一顿饱一顿的。村委会干部多次调解未果。
静宁县司法局治平司法所的工作人员找到了老人的三个儿子做思想工作,三个儿子各执一词,各说各有理。工作人员本想通过公安部门控诉雷灵灵三个儿子的遗弃罪,但觉得此举非但不能妥善解决老人由谁赡养的问题,有可能还会加剧三个儿子的不理解,激化矛盾。无奈之下,工作人员便耐着性子前往雷沟村老人三个儿子家走访,做工作,解释遗弃将会产生的后果。通过多次解释调解,老人的三个儿子才达成协议:雷灵灵老两口吃住在老大家中,老三和老四每年分别支付赡养费500元,老人终于有了安身之地。
儿子靠不上,只能靠低保金过活
70多岁的张老太太是崆峒区柳湖乡某村的村民,几年前丈夫去世,膝下3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可是没有一个儿子愿意养活她。她靠着每月85块钱的低保金勉强过活。
记者到张老太太的“家”里采访,只见张老太太住的小屋约有两米宽,10平方米左右,屋内有股霉味。说是“家”,其实是大儿子场院里放草料的一个小破屋。一张简易木板床和一个黑色破柜子占据了小屋绝大部分的面积。一张脏兮兮的小木桌摆在屋子角落,桌上的碗里还剩有几根发馊的青菜。记者推开隔壁的木板门,看见地上垒着两块烧得黑乎乎的砖头,是生火的灶,旁边还放着一些树枝木条,这就是张老太太的厨房了。张老太太眼睛不好,还患有腿疾和低血糖,她每天还得自己生火做饭,自己照顾自己。张老太太为养活儿子吃了大半辈子的苦,到了只剩“蜡烛头”的年纪,竟如此凄凉,真是令人心酸。谈起这些,她叹口气说,“人家嫌弃咱老啦,活着也是受罪。也不知道自己哪天死,怎么不快点死呢?”
为什么他们会“老无所养”?
类似的赡养案件还有很多。记者采访时发现,在平凉农村,还有许多的留守老人,儿子、媳妇带上孩子到外地打工去了,有的三年五载也回不来一趟。家中六、七十岁的父母亲,只有苦苦支撑着,小病小痛只有抵着,有的还要力不从心地拉扯孙子。
平凉日报社法律顾问、甘肃璞义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忠义分析认为,近年来老人赡养纠纷不断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由于子女各自家庭经济条件不均衡,导致在分担赡养老人责任比重时产生纠纷;在传统观念中只有儿子才有赡养老人的义务,但是法律上规定子女共同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现在不少儿子提出嫁出去的姐妹也应分担赡养父母的责任,由此引发纠纷;受传统观念影响,一般子女不希望老人死在自己的新房子里,哪怕是自己的父母亲,导致老人老无所居、无所养;此外,老人进养老院的观念还不太容易被接受,一些病残孤寡老人长期与子女生活容易产生纠纷,激化赡养矛盾。
张忠义指出,农村赡养案件增多的现象,一方面反映出,过去那种“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并非亘古不变的真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尊老敬老道德的缺失。因此,张忠义认为,在通过法律手段,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的同时,只有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赡养纠纷,并且村委会、调解委员会、司法、民政、妇联等组织应共同深入基层,经常过问老年人的生活,引导、教育老人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家庭纠纷,力求取得最佳的社会效果。
孱弱的老人晚年还要在耕种的辛劳中度过。杨昕摄
街头的小板凳。杨昕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李玉成刘英娜/文杨昕/图“欢迎来到界石铺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这些话,解说员张婷说了好几年,今年说得最多。刚刚过去...
静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静宁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