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撰稿:田珉李世恩
撰稿:孙越彭晓军
本版摄影:张森林
【画面】再现:停放一具尸体、绸布包裹着陪葬品、仆人安放神秘陪葬品、油灯渐渐熄灭。
【画面】再现:工人铲土,发现古墓。
【解说】1999年的一天,崆峒山下一家制砖厂的工人们,正在山坡上挖土。突然,他们意外地发现了一条深埋地下的通道。那一端,是沉睡两千年的汉代墓穴。
【画面】开片墓葬的再现镜头快切闪回,重点是包裹的随葬品。
【解说】经过文物工作者的挖掘,墓葬中的一切得以重见天日。人们发现,当年墓主人死后嘴里含着的,是依旧斑斓的彩珠。科研人员对彩珠进行了化验,发现它们是——玻璃。
【画面】动画演示玻璃的发现过程。
【解说】对于今人,玻璃是再普通不过的物件,但在遥远的汉代,玻璃珠可以算得上稀世奇珍,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发现天然玻璃以及人工合成玻璃的任何记录。
玻璃最早源于五六千年前的古埃及,法老的工匠偶然发现了这晶莹夺目的结晶体。此后,它们作为珍贵的珠宝开始流向地中海沿岸,并由此传向世界各地。
经过鉴定,平凉别家沟汉墓玻璃珠,形状和成分都和埃及出土的玻璃珠完全一致。万里之外的玻璃怎样来到这里?
唯一能令人信服的解释是,在汉代,就存在这样一条欧亚通道,让这些尼罗河边的宝贝,经过我们难以想象的辗转,来到了崆峒大地。
【解说】崆峒山脚下的空镜头一组。
【解说】小小彩珠或许提供了一个线索,让人们回想那个遥远年代,华夏民族与其他民族,华夏文明与异域文明,在崆峒山下这座巨大熔炉中,曾经发生过的共鸣与交响,冶炼与重组。
【画面】草原风格的饰物。
【解说】这是平凉博物馆收藏的一组战国青铜器。本来,青铜器在那个时代已经被普遍使用,但这组青铜器之所以引人注目,更多是因为它奇特的造型。
它是古代贵妇衣物上的铜勾,通体采用了麋鹿造型,在当时,动物造型青铜饰物并不符合华夏族的审美,而在北方的匈奴部落,动物造型器具却相当普遍。
【画面】再现拍摄工匠把饰品献给公主。
【解说】青铜器造型,以大为易,以小为难;越是这样细致的青铜饰件,越需要精巧的手艺。当初是谁,把华夏族的青铜冶炼铸造工艺和匈奴部落的艺术风格结合到方寸之中?莫非,这是赠给心上人的定情之物?那些来自遥远地域的实物与技艺,又怎样传递到崆峒山下?
【解说】对于远古人类的历史,器物往往是更加直观和有说服力的证物。距离崆峒山不远的静宁,曾经出土了号称静宁七宝的玉质礼器,其年代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在中华大地,玉器开始被广泛使用。中华民族喜爱玉器、崇尚玉器的风俗,从这时起就开始培养和延续。
如此众多的玉制品,需要大量的玉石原料,它们又从何而来呢?
【画面】玉石之路的动画演示。
【解说】根据考古发掘分布,学者大致勾勒了一条玉石之路的走向,它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和田出发,沿大漠边缘翻越天山,辗转进入河西走廊,再从崆峒脚下进入关中平原和中原大地。也就是说,早在远古时代,中原、关中、陇东、河西直至中亚,就存在着一条通路。
【画面】王母宫的周穆王塑像、西王母塑像。
【解说】《穆天子传》中,记载着周穆王会见西王母的故事,学者相信,周穆王当年走的就是这条所谓的“玉石之路”。周穆王和西北母系氏族社会首领西王母会面时,以各自的特产--丝绸和宝玉相互交换。也就是说,早在西周,华夏族和周边民族就已经沿着古道展开了密切的交流与互动。
【解说】悠长的花儿,是崆峒山下回族特有的民间音乐。在古代,这里就处于华夏文明圈的西端,是华夏族和北方游牧民族以及青藏高原的羌族、吐蕃交流融汇的地带;诸多民族曾经栖息在这片土地,给这里的历史文化留下深刻的印记。
【画面】古道遗址。
【解说】在中国历史上,崆峒处于华夏族对外交往的西北枢纽,从关中出发,无论是向北深入广袤草原,还是向西北抵达万里黄沙,崆峒都是必经之处。一条条经过此地的古道,将每一个曾经鸡犬之声不相与闻的国度连接成互动的文明体;而在所有的道路中,有一条古道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它绵延万里,从太平洋直到大西洋;它上下千年,让人类的文明史变得更加鲜活和生动。
【画面】采摘核桃和做核桃包子。
【解说】每年的秋天是华亭县核桃收获的季节。小李家种植了十几亩核桃,全家收获的核桃,除了自家食用,基本都销往外地。
【画面】包核桃饺子。
【解说】核桃饺子,是这里远近闻名的小吃,馅料是由核桃仁碾压制成。每到核桃的收获季节,主妇们都要亲手制作核桃饺子,犒劳全家。
【画面】小吴割苜蓿、喂牛。
【解说】与此同时,在相邻的崇信县,畜牧专业户种植的陇东紫花苜蓿到了收割第二茬的时候。这种牧草含有丰富的养分,是养优质肉牛--平凉红牛的上好饲料。
【画面】水果摊、葡萄石榴西瓜、街上行人各种神情。
【解说】这里的人们未必知道,他们祖辈种植的核桃以及苜蓿都来自于遥远的伊朗高原,是两千多年前经过崆峒山下的那条古道辗转引进中国的物种。同样走过那条古道,最后植根于华夏大地的还有葡萄、石榴、蜜瓜、西瓜、胡萝卜、洋葱等等等等。包括他们在内的很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也因为那条悠久而漫长的道路发生了历时漫长,且影响深远的改变。
【画面】李希霍芬画像、《中国》封面。
【解说】十九世纪的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的著作《中国》中,把这条漫漫古道命名为--丝绸之路。
【画面】皮影演出镜头一组。
【解说】崆峒山下的百姓用传统的皮影戏追述了当年张骞“凿空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皮影,产生于汉代,也正是张骞通西域、开丝路的朝代。
有意思的是,今天在小亚细亚一带流行的皮影艺术,正是沿着丝路由中国的关中和陇东流传过去的。
【同期声】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丝绸之路它最大的作用,是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交流和融合。
纵横万里,上下千年,核桃、苜蓿、皮影这些细微的生活内容和文化财富,就这样,在潜移默化的交换移植中影响着欧亚大陆--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大的一片陆地。
【画面】核桃装车、出发。
【解说】一大早,小李就要把新采摘的核桃打包装车,运往西安。那里人口稠密,商贸发达,对他来说是个理想的销售市场。
【画面】装箱、装车、行驶。
【解说】从平凉出发,开往西安的货车,几乎都要走同样的一条线路,这就是312国道。312国道是一条东西纵贯中国的交通线。它的起点是上海,终点是新疆的霍尔果斯。当代的人们一直有一个伟大的构想,就是由这条大道一直向西,修建一条新丝绸之路,从中国的上海出发,横穿欧亚大陆,直至荷兰的鹿特丹。
【画面】312国道镜头一组。
【解说】对于小李来说,312国道陕西和甘肃交界的这一段线路,是再也熟悉不过的了。然而他并不知道,这段线路竟然和当年丝路的回中道完全吻合。
【画面】动画演示回中道起始路线。
【解说】历史上的“回中道”东南起始于陕西陇县,逆泾水而上,根据山势地形分三路汇聚于古城泾州,并由此继续向西延伸。这也是丝路这条庞大路上交通体系自长安出发后第一次分岔。
【画面】地图演示平凉地区的古道。
【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曹定云:古人造路他不是无缘无故的,特别是那个年代,生产力水平非常低,它必须要走一个方便,怎么方便,就是依山傍水,这条道完全是顺着泾河河谷往前走的。
【解说】除了回中道之外,这一地区还有鸡头道、萧关道、高平道、邠州道等等众多古道。在唐宋以前,这里是丝路的必经之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这是诗人岑参对于古代丝路咸阳到平凉段的描述。
【画面】脚步,车轮,马蹄。
【解说】透过古人的诗词,我们完全可以想见,崆峒山下当年驿马穿梭的繁忙景象,当时中国的政治文化核心地区,就是通过这里,西通中亚大地,北连蒙古草原,南接印度次大陆。如果说,西安是丝路的东端起点,那崆峒,就是丝路的重要枢纽;而让枢纽高效运转的,正是几千年来活跃在古道上的信使,僧侣和客商。
【画面】铅饼镜头。
【解说】这些,是平凉灵台县博物馆里收藏的汉代铅饼,当年一共出土了274枚。仔细端详它们的背面,人们会发现至今依旧清晰的一圈希腊文。
【解说】学者们指出,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大帝的远征,把古代希腊的文字推广到西亚中亚地区,其中也包括安息王国,也就是今天的伊朗。灵台铅饼,就是当时的安息货币,那为什么,安息的客商,会把珍贵的货币埋藏在崆峒大地呢?
最为合理的解释,就是当年的异族客商,为了躲避某种突如其来的攻击而采取的临时措施,今天的我们只有通过想象重温他们当年的遭遇。
【画面】动画演示。
【解说】一队来自安息的客商跋涉雪山,穿行大漠,终于来到了距离汉帝国都城长安只有几天路程的崆峒地区,然而,突如其来的劫匪却尾随而至,忙乱之际,商队的首领决定将最珍贵的货币深埋黄土之下。
于是,274枚来自遥远国度的货币,永久地留在崆峒山下。
【画面】铅饼的空镜头。
【解说】到目前为止,国内各地已经出土了308枚外文铅饼。它们的形制,外观和灵台铅饼完全一致,这些出土的铅饼东自西安,西到新疆,其出土发现线路和丝绸之路中国段完全一致。
【解说】今天的人们,无法确定铅币主人最后的命运,我们所能知道的,是当年那些携带它们的中国人、安息人、康居人、粟特人、罗马人……用每一个湮没在时光中的人物命运汇合成完整而庞大的丝路故事。
【画面】李元谅雕像。
【解说】在崇信县城广场上,有一尊古人的雕像,他鹰鼻鹞眼,魁梧高大,形象与黄皮肤黑眼睛的当地人迥然不同。当地人都知道,他就是崇信的开创者——安息人李元谅。
历史记载,李元谅祖籍安息,父亲沿丝路来到中国定居,他本人全面接受了中国文化,后来被唐王朝重用,派往陇东镇守,在任期间,他修筑城池,取名崇信。最后病逝于此。
【画面】弦子腔演出。
【解说】今天,每到重大节庆,当地人都会聚集到他的祠堂前,为远去的开城者演唱陇东特有的弦子腔。这位来自遥远伊朗高原的外籍人士,一直被黄土高原上的人们视如己出,百倍尊崇。
或许,只有那个包容的大唐有这样的气度;只有这个博大的民族有这样的胸襟。
【画面】祭奠西王母录像资料。
【解说】二十年来,海内外祭拜西王母的仪式一直在泾河边隆重举行。这位西北羌戎部落的女酋长,今天,已经被华夏后人接纳为本土信仰中位置最高的女神。
【画面】完颜村祭黄绳。
【解说】而在距离王母宫不远的黄土塬上,一群来自白山黑水的女真后裔以本民族特有的方式祭拜天地祖先。自从一千年前,他们的祖先因为和北宋的征战驻扎于此,这群女真王室完颜家族的后代就远离黑土地,把根扎在了黄土地。
【画面】老疙瘩拳镜头一组。
【解说】今天,完颜后人已经和昔日刀兵相见的张王李赵混居一起,全无界限,只有豪放的酒歌还在提示着他们马背民族的出身。
【画面】老人站在山坡上,看着远方。
【解说】他们居住的黄土塬下面,就是繁忙的312国道,也是古代丝路经过的地方,曾经的古道已经废弃,只有鲜活的历史还在延续。
新闻推荐
...
灵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灵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