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郭海凤曹鹏伟
居住条件越来越好了,看病买药更方便了,社保体系越来越完善了,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升高……回望灵台百姓生活,一幅幅温暖的民生图景映照着万家灯火。
近年来,灵台县将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实事放在突出位置,不断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伴随着一个个民生工程的有序推进和一项项惠民措施的不断落实,灵台县正将老百姓的梦想一件件变为现实,书写着民生改善工作的“进行时”。
解决住房“无居”群体俱欢颜
对于从荆山地质灾害区搬入安置房的中台镇城关村村民郭秀琴来说,搬入新居之后的日子变得踏实舒心。“原来住在山上,每逢阴雨天就提心吊胆,生怕有山洪或者塌方,一家人盼着能住进‘不怕下雨\’的房子里。”郭秀琴说。从去年开始,灵台县对荆山周边地质灾害区的群众进行了搬迁,为他们建设了安置房,百余户与郭秀琴家情况相仿的群众搬离了危险地带。
和郭秀琴一样为搬进新居而开心的还有县城居民王国平,不同的是,他享受的是国家的廉租房政策。王国平自2006年在县建筑公司下岗后,生活一度没有着落,居住也是“打游击”。这次,他只花了6万元就住进了县上新建的51平方米的廉租房。
据了解,近年来,灵台县大力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居住条件,建设各类保障房2510套15万平方米,搬迁荆山周边地质灾害危险区群众139户,极大满足了困难群体的住房需要。全县累计实施危旧房改造1.02万户,新建文明生态家园1.66万户。
社保给力唱响走进“春天里”
城区居民王金玉家境困难,妻子身体不好,日子捉襟见肘,王金玉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城区西大街居委会递交了申请和资料,没多久,他家5口人就顺利被纳入了农村低保。现在,他们一家每月能领到低保补助1300多元。王金玉笑谈说是社保体系让他们一家走进“春天里”。
近年来,灵台县把社会保障工作摆在改善民生的重要位置,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开展了城乡低保清理规范活动,全面完成了新农合、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和干部职工门诊医药费提标工作,去年全年累计发放农村低保资金3589.31万元,发放城市低保资金966.5万元,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发放临时救助资金156万元,救助城乡困难群众546户2858人。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启动,药品零差率销售覆盖所有公立医疗机构,群众医疗负担有效减轻。
就业是民生之本。灵台县通过新办创业基地、发放小额担保贷款等措施,带动了一批人就业,一大批创业新星已走上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培育养牛、栽果、种菜、劳务等示范户达997户。同时,通过考试录用、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等途径着力安置就业,高考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3.5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了3.03%。
扶贫攻坚小康不再是梦想
在灵台,扶贫是绕不开的话题。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灵台的县情。据了解,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79个,贫困户1.54万户5.83万人,贫困发生率达27.38%。
为此,灵台县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和帮扶力量,以“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方式,集中力量突破,补齐短板制约,形成了扶贫攻坚的“拳头效应”。特别是去年以来,全县共编报财政扶贫资金项目9类46个,累计争取财政扶贫资金5487万元。硬化砂化村社道路39.2公里,实施“五改三建”、危房改造720户,新建温棚牛舍97座,新建优质苹果基地500亩,搭建蔬菜钢架大棚50座,新建成扶贫互助协会20个。
灵台县把发展主导产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放在扶贫开发工作的首位,依托陕西秦宝、海升集团等5户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的示范带动,全力培育牛、果、菜三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至目前,全县牛饲养量达到17.9万头,果园面积达到22.67万亩,种植蔬菜13.6万亩,培育扶持了一批种养殖大户,为产业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按照“扶贫先扶智、冶贫先治愚”的思路,围绕农村优势产业开发,采取组织赴外培训、邀请专家讲课、深入田间地头示范等方式方法,依托县委大课堂、“阳光培训工程”等载体,大力推广果园管理、旱作农业、秸秆转化、标准化养殖等实用技术,有效提升了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能力。
新闻推荐
...
灵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灵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