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柳静霓丁小凤
盛夏时节,灵台县独店镇马家塄村满目青翠,苹果园里树木枝繁叶茂,核桃大小的青苹果缀满枝头。
早晨5点钟,天刚蒙蒙亮,马家塄村二社社长、村委委员马德满就带着人开始给园里苹果套袋。里面一层红色蜡纸,外面一层防水木浆纸,满园的小苹果可谓是“全副武装”。
马德满告诉记者,苹果套袋的好处可真不少,套袋的苹果上色快,颜色艳丽,果袋还能防止果锈生长和病虫害,对农药也有隔离作用。没有套袋的苹果则上色慢、色泽暗淡,因此,他不但给自家果园的苹果都套上袋,而且在套袋前还提醒周边果农不要错过套袋时间。
今年62岁的马德满20多年前在建筑工地打工,沉重的砂车让他感觉到必须另找一项挣钱的门路。
199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几个陕西人说,种果园效益好,比打工强。马德满带着同村几个人去陕西乾县和礼泉考察苹果园,他们详细询问了果园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情况。“那个年代,礼泉的1亩苹果园能卖4000块钱,这比打工强好几倍呀!”
马德满下了决心种苹果。
1994年的秋天,在村里的大多数人选择在山台地栽苹果的时候,马德满选择在自家最好的3亩半塬地里栽果树。坑挖多大,行距多少,株距多少,怎么栽?马德满在县果业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种上了红富士苹果树和小部分秦观树。
种上果园的马德满一心扑在果园里。不会务果的他开始学习果业技术,只要听说哪里有培训班,马德满就去那里学,县乡果业技术人员来村里指导,马德满就抓住机会请教。干活再苦再累,他都要挤出时间去书店买果园管理的书籍,学习果园管理技术。现在,他家里各类与苹果树有关的书已达上百本。
到了2000年前后,马德满的果园终于开始结果了。两年后,他的果树到了盛果期,每斤苹果卖1块钱,比小麦的价格还要高,他家的果园年收入近4万元。
经过8年的精心务作,马德满也从一个建筑工地的拉砂工人变为务果能手,修剪、拉枝、疏花、疏果、打药、施肥、防治病虫害……他样样在行。每年早春,马德满都严格按照果树修剪标准和无公害施肥标准对果树进行修剪,并引进了红富士、新红星等新品种,在果园里进行实验栽培,经过几年的反复试验、苦心栽培,他逐步淘汰了果园的老品种,嫁接了多种优质新品种。
随着苹果价格的连年攀升,市场行情好的时候一年能卖到8万多,他家以前的老房子换成了漂亮的四合院,屋里的家具也全是时兴的。
“果园是个绿色银行,只要你掌握了技术。”马德满常给村民这样讲。
2007年,灵台县新一轮的苹果产业起步,他又种了5亩,周边群众也跟着他种了70亩。
“老马是我们的技术顾问,平时果园管理有啥不懂的,直接问他就可以了。”挨着他家地畔的果农马拴兴说。
2007年以前,马拴兴还在打工,他时常为两个儿子的学费发愁。马德满劝他种几亩果园,“年龄大了打工不是长法,种上几亩果树,不懂技术有我呢。”2007年秋季,马拴兴种了三亩半苹果,马德满手把手地教他修剪、疏花、防治病虫害。去年马拴兴的苹果卖了2万元,今年看长势,预计收入在5万左右。
“果树管理要不断学习新技术,关键人还要勤快呢,人误果园一时,果园误人一年。”他时常提醒周边果农按时管理好果园。农闲时节,马德满召集周边果农到自家果园中现场传授经验,向他们讲解新品种果树的优点和新技术,还把自己多年引进试验成功的十几个果树品种无偿向果农推广。远近的果农,只要遇到技术上的难题,都会去找马德满,而他从来都是有求必应,积极帮助解决。
“我希望每家都种上几亩果园,不但自己的养老不在话下,实现致富梦也没问题!”马德满对未来充满希望。
新闻推荐
...
灵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灵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