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小康建设步伐——平凉果产业发展综述本报记者陈斌
就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好多人在微信朋友圈上晒各种各样的囧途时,也有好多外地游客来到平凉,走进静宁苹果采摘园,早早体验第二届平凉金果博览会暨静宁苹果节的热闹气氛,晒出亲近自然、喜获丰收的图片。
平凉是农业部划定的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
多年来,平凉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把果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精准脱贫的主导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发展,狠抓扩量提质增效,基地规模快速扩张,产业层次显著提升,经济效益逐步显现。“平凉金果”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成为一张响当当的地方名片,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回顾历程,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平凉果产业发展由不认识到认识,由零星栽植到规模建园,由粗放管理到集约管理,由农户生产到企业经营,经历了探索起步、规模建园、产业开发、提质增效四个发展阶段。
探索起步阶段(1985-1990年),这一阶段,主要是围绕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大搞多种经营,发展商品经济,在各县区发挥各自优势,各走各的致富路,在全市建设粮食、畜牧、果品、瓜菜、烤烟、油料六大基地。果品基地,当时以崆峒、泾川泾河流域为重点,抓点示范,辐射带动,栽植区域比较分散,规模面积很小,栽植的树种比较杂乱,有苹果、梨、桃、杏、核桃等。苹果系列以秦冠、黄元帅为主,红富士品种不多,全市发展果园仅30万亩,形成了一些果树专业村、专业户。
规模建园阶段(1990-1999年),这一阶段,主要是围绕握紧拳头,集中力量,发展支柱产业,7县(区)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整村整乡推进,集中规模建园。栽植树种以苹果为主,苹果品种以红富士为主,栽植的树种结构得到了较大调整,以苹果为主的果树经济林面积发展到了90多万亩,建成了静宁仁大、李店、治平、威戎、七里,泾川窑店、飞云、高平、丰台、王村,庄浪万泉、朱店、阳川,崇信锦屏、黄寨,华亭东华、上关,灵台邵寨,崆峒区四十铺、柳湖等一批果业重点乡镇。
产业开发阶段(2000-2005年),这一阶段,主要围绕稳定果园面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大办乡镇企业,重点在静宁、泾川、庄浪三个县区大办果品贮藏加工企业和农村各类经济组织,建成了果袋、果箱、发泡网、果品贮藏、果汁加工等一批涉果企业,涌现出了像静宁常继锋、杜进、庄浪万乔娃等一批民营企业家产业领军人物,也有不少外地民营企业落户平凉,经营果品,产业开发开始起步,果园面积稳中有增,达到100多万亩,果业产值3.8亿元。
提质增效阶段(2006-2010年),这一阶段,主要围绕扩规模、强管理、打品牌、建龙头、拓市场,全面提速增效。可以说是果产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全市以建设全国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为目标,大力实施适宜区全覆盖战略,集中发展苹果产业,每年以近20万亩的速度扩张规模,全力推行标准化管理,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大办龙头企业,发展的整体层次和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实现了果产业跨越式发展。全市新增果树经济林面积近90万亩,70%的幼园和80%的挂果园全部实行了标准化管理,近一半的果园取得了国家基地认证,注册了全国第一个苹果类证明商标—“平凉金果”,建成了静宁、泾川、庄浪三个果品大县,培育了常津、陇原红、恒大纸箱、元通等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初步形成了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营销市场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格局。
市委书记陈伟说:“20多年来,平凉市委、政府以造福民生为己任,在发展苹果产业中,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发展产业不停步。如今,我们在中国黄土层最深厚、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陇东平凉,生产出了中国最好的苹果;全市的苹果面积达到了243万亩,其中挂果面积达到了120多万亩,广大干部群众用汗水浇绿了黄土地,用双手创造了让金果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奇迹。”
做法篇——
紧盯目标不动摇,坚持不懈促发展,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放眼平凉大地,漫山遍野,瓜果飘香。
经过20多年坚持不懈地努力,平凉市基本走出了一条以果产业规模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结构调整推动经济有效增长,以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的路子。
突出主导地位,倾注全市之力,锲而不舍地“抓”。平凉市发展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多年来,各级始终把发展果产业作为壮大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中之重,认准目标、持之以恒、不变调子、倾心尽力地抓。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平凉金果”品牌加快果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果业发展推进***精准脱贫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果品产业的目标任务。市、县(区)都成立了果业建设领导小组,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主管部门全力抓,相关部门配合抓,配备“产业”班子,任用“支柱”干部,从上到下建立了县(区)主抓、部门指导、乡镇推动、村组实施的组织领导体系,形成了三级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坚持每年市县财政列支果业专项、整合项目资金,大力扶持果产业,为果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注重规模经营,精心谋划布局,整村整乡地“扩”。不断优化产业布局,确定了西部葫芦河流域、东部泾河流域和南部阴湿山区三个果品优势产区,把适宜发展果业的85个乡镇作为重点,按照区域规模发展、整村整乡推进的要求,春秋两季组织开展果园新植大会战,合理规划,强抓硬推,联村跨乡连片规模栽植,每年以20万亩的速度扩张,由川塬地向山台区延伸,由零星分散向集中连片拓展,初步实现了葫芦河、李店河、水洛河流域和国道312线苹果适宜区全覆盖。
依托科技支撑,主攻质量效益,坚持不懈地“管”。在果园管理上,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坚持一栽就管,常年抓管,多次组织开展“果园建设管理年”活动,每年集中实施春夏秋冬四季果园管理战役,下工夫扩大一类园、提升二类园、改造三类园,果园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积极开展各类基地认证,组织实施优果工程,全面落实早果早丰和提质增效技术,大力推广起垄沟灌覆膜肥水偶合、果园覆膜压砂种草、树穴注水等实用技术,果品质量稳步提升。在指导培训上,逐级成立了果业管理机构和技术服务队伍,形成市、县(区)、乡(镇)三级果业科技服务网络,常年开展果业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市上邀请日本果树专家雄谷俊一、末永武雄、宫崎等实地指导培训,与中国果树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院地合作关系,定期开展技术讲座。县区采取专题讲座、现场练兵和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途径,大力开展技术培训活动。在抓点示范上,县(区)、乡建立了行政技术承包责任制,县级领导每人抓1个万亩乡(镇),乡(镇)领导每人抓1个千亩村,业务部门每个技术干部抓1个万元园,每个示范点有一套管理办法,建成了一批国家、省级标准化示范园,市级示范基地,县级样板园和乡村示范点,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和操作规范。
狠抓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条,想方设法地“推”。坚持以工业化思维谋划果产业,立足提升果产业附加值,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行果园栽植由乔化稀植向矮化密植转变,生产方式由劳动密集化向高效节本化转变,果园管理由常规管理向集约管理转变,走现代果业发展路子。大力实施果园提质增效工程,制定“平凉金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13项,引进陕西海升集团、东都集团在灵台县建立研发基地,示范推广矮化密植等集成技术。同时,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招商引资,吸纳民间资本,组建了平凉金果集团,引进省内外大型企业8家,本地企业转型发展果业20多家,培育了常津、恒达、欣叶等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13家,拥有自营出口权企业达到12家,扶持发展贮藏、加工、运销等关联企业200多家,开发出了果汁、果醋、果酒、果片等系列深加工产品,年果品贮藏能力80万吨、加工能力30万吨,建成了西部最大的纸制品包装产业基地,建成旅游观光采摘园100多处,初步形成了产加销、贮运服一体化现代果业经营体系。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组建果品专业合作社和各类经济实体1700多家,流转土地10多万亩,培育规模大户500多户,设施栽培矮化密植示范园3万多亩,果产业集约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大为提升,带动了二、三产业发展,弥补了工业短腿,促进了城镇化进程。
实施品牌战略,拓展营销市场,大刀阔斧地“创”。全力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拓展延伸国际国内市场。市、县两级积极开展宣传推介,由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带队,组织涉果企业和种果大户,连续多年参加国际国内各类果蔬展会、节会,大力推介品牌,洽谈合作项目,签订销售订单,进一步提高了“平凉金果”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积极拓宽国内销售市场,采取产地销售、订单销售、农超对接、网上交易等方式,在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直销窗口,国内市场销售份额不断提高。积极开拓国际高端市场,在已进入俄罗斯、东南亚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基础上,成功跻身欧美高端市场。狠抓商标的授权使用和管理,强力推行外销果品防伪保护措施,在6个生产基地县实施良好农业规范操作规程,在7个重点销售企业建立“平凉金果”质量可追溯制度,严厉打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侵害品牌权益的违规行为,有力地保护和发展了“平凉金果”品牌。
加强组织领导,靠实目标责任,一级一级地“促”。各级把发展果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主要内容,建立定期督查和不定期督查、点上督查和面上督查、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相结合的督查考核机制,对果树新植、果园管理、基地认证、品牌打造和产业链条延伸等各项工作,分阶段进行督查检查,严格考核,兑现奖罚。市上每年以现场会、促进会、调度会以及观摩评比、经验交流、对照检查等形式,推动果业均衡发展。县(区)根据各自实际和目标责任,按季节逐乡(镇)开展督查检查,抓推进、抓落实,有力推动了果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成效篇——
“平凉金果”、“静宁苹果”均被认证为中国驰名商标,农民人均果品纯收入3021元,苹果面积达243万亩
今年8月25日,在第七届甘肃民营经济发展高峰论坛上,静宁籍著名经济学家、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评论员马光远曾风趣地说:“世界上有四颗苹果,一颗是亚当和夏娃的苹果,一颗是牛顿的苹果,一颗是乔布斯的苹果,还有一颗就是甘肃静宁的苹果。静宁苹果是中国最好的。我没敢说是全球最好的,我怕太骄傲!”
作为“全国百万亩苹果大县”静宁的苹果,仅仅是全国第一个苹果类证明商标“平凉金果”的一个代表。从这个意义上说,静宁苹果所拥有的“平凉金果”品牌,才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上的第四颗苹果”。
平凉人正是拥有了这“世界上的第四颗苹果”,才让贫困不再是这块土地的代名词。
过去苦瘠甲天下的静宁,如今是苹果甲天下。
走进静宁山区,红红的苹果压弯了枝头,果农们正忙着摘果袋。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苹果树,承载着静宁人千百年来的小康梦。
20多年来,静宁县果品种植面积达到了10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35万吨。贫困县上的农民靠苹果脱贫致富,捧上了旱涝保收的“金饭碗”。静宁县还突破教科书上的禁区,把果树栽到海拔超过1800米的山区,比教科书上的禁区高出了200多米。
静宁县北部山区的四河乡贯岔村海拔达到了1980米,村民厍学科2007年栽植了7亩红富士苹果,如今果园已经到了挂果期,而且苹果的品质好,每斤苹果卖到了4元钱。静宁苹果具有的味浓色艳、耐储存、货架期长等独特品质,不仅使其成为了中国驰名商标和知名品牌,也在全国果品市场上具有了话语权。
据该县林业部门统计,在静宁,年户收入在20万元以上的果园种植户就有1214户,10万到20万元的户有3856户。
金秋,庄浪县的早熟果园开园了,果农的笑脸映红了丰收的果实。
在万泉镇邵高坪层层梯田上,5000亩山地果园映入眼帘。今年已经72岁的邵锁成正在果园和儿子收获早熟的“首红”苹果,红红的苹果堆满了地头。邵锁成喜上眉梢地说,1986年,我在全镇第一个栽下了苹果树,当时有人说,你是吃苹果呢还是吃粮呢,这么好梯田上种苹果把地给糟蹋咧。我说,有了钱就有了粮,怕啥呢!5年后,我的果园丰收了,一亩果子换了1万斤小麦,当时村上人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呢。现在,我们村家家户户种苹果,今年,我家种的2亩“首红”、2亩“红富士”苹果全部被北京客商订走了。
有利的综合条件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社会闲散资金投资苹果产业。
甘肃绿谷公司累计投资5000多万在静宁县威戎、雷大两乡镇流转土地3500多亩,建成了现代苹果矮化密植高新示范园,把世界上最先进的优质果品苗木和管理技术引进到了陇东高原。
与此同时,静宁的众多民营企业也纷纷“上山下乡”,在各乡镇流转土地建设自己的苹果生产基地。德美集团是静宁县从事商贸物流和房地产销售的一家大型企业。近年来,集团陆续在贾河乡和双岘乡采用合作社的形式建立了苹果生产基地,并利用行业优势,在兰州、北京、重庆等大中城市设立了“静宁苹果专卖店”。而静宁红六福果业公司则自2013年以来投资4000多万,在余湾乡采用公司(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建成万亩富硒苹果生产基地和万吨气调库,并给每箱生产出的苹果加盖了二维码,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了所产苹果的全程可追溯。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也给“平凉金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静宁县5名大学生去年创办的“兄弟农场”在淘宝网店上线后,订单纷至沓来。在本地只能卖5元多的静宁苹果,在网上卖出了9元的高价。不到两个月,1.3万斤优质红富士苹果便销售一空。今年,兄弟农场采用‘平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设200亩电子商务优质静宁红富士苹果基地,并结合本地苹果特色,发展生态观光旅游、销售一体化战略,让静宁苹果走得更远。”
在平凉市,线上线下销售苹果已经成为新常态,鼠标轻轻一点,“平凉金果”便走到了消费者的餐桌上。
“资本下乡使土地流转速度明显加快,土地变得更加珍贵;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和市场化的营销模式逐步应用到传统苹果经营上,果园管理的标准化和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有力促进了静宁果产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静宁苹果\’在全国市场上的占有率迅速提升。”静宁县委书记王晓军说。
精心打造品牌,平凉市成功注册了全国第一个苹果类证明商标--“平凉金果”,取得中国绿色基地(食品)、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中国良好农业规范、全球良好农业操作等认证,“平凉金果”被认定为甘肃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成为北京奥运特供产品。先后荣获“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最具成长力商标”、“2105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50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品牌”、“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等称号,品牌评估价值39.12亿元。今年,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平凉市“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杰出贡献奖”。“平凉金果”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市场份额逐年增加,畅销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及俄罗斯、东南亚、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并打入欧美高端市场。
2015年,全市果树经济林面积发展到267万亩,果品总产量150万吨,产值70亿元。苹果面积达到243万亩,产量140万吨,产值65亿元。全市农民人均果品纯收入2550元。
据市林业部门统计显示:今年,平凉市优等果地头收购价每公斤10元以上,产地收购价连续10年居全国之首,主产区果农人均果品收入5000元以上,果产业对全市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超过40%。果产业已成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成为最具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
展望篇——
2020年,苹果发展到260万亩,果品产值突破120亿元,主产区人均果品收入达万元以上
在新的起点上,平凉将不断推进林果产业向纵深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以建设全国优质果品生产基地为目标,以发展现代果业为方向,不断提升果产业开发层次和水平。”市林业局负责人说,力争到2020年,全市果树经济林发展到300万亩,果品产量达到260万吨以上,产值突破120亿元,主产区果农人均果品收入达到万元以上。到那时候,这“世界上的第四颗苹果”,将为小康和谐文明生态平凉增添新的更多的光彩。
夯实面积,加快建设产业基地。按照果树适宜区全覆盖战略的要求,主要以填平补齐、更新改优为主,每年发展20万亩,补齐补全基地断档缺空地段,稳定扩大基地面积。建设矮化密植示范园。果园新植和更新以建设矮化密植园为主,苹果栽植采取矮化中间砧和矮化自根砧早果丰产栽培模式,每年发展2万亩,按照果园水肥一体化、生产机械化、病虫防控无害化的标准建设。逐步更新改优老果园。对产量质量不高的老龄园和高度郁闭的果园,采取间伐、疏枝、提干落头、增施肥水等方式进行改优,每年改造5万亩。建设优质苗木生产基地。围绕全市建设万亩优质果树苗木基地,每县(区)建设一个500亩以上优质苗木生产基地,重点以无病毒的矮化中间砧和矮化自根砧苗木繁育为主,引进繁育推广优良品种,在保障本地基地建设苗木需求的基础上,外销周边地区,增加农民收入。
强化管理,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通过大力推行集约化管理技术、全面落实幼园管理措施、着力提升丰产园管理水平、认真开展赛园赛果活动、持续扩大各类认证基地等方面,不断提升果园标准化水平。市上将修订完善“平凉金果”生产技术规程,制定矮化集成高效栽培、轻简化机械化提质增效、肥水一体化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果园防灾减灾和生态循环栽培等技术标准,统一生产管理。新建幼园将全面落实合理间作、整形拉技、施肥浇水、树盘覆盖和病虫防控等管理措施,禁止间作高秆作物,全面推行规范化管理。认真落实轻度修剪、树势调控、人工授粉、疏花疏果、果实套袋、肥水偶合、生草覆盖、生物防控、秋施基肥等技术措施,积极开展国家、省级和市级示范园创建活动。积极组织开展赛园赛果活动,评选命名示范园,表彰“平凉金果”系列优质产品,树立一批务果能手和先进企业、协会、合作社,带动全市果园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积极申报创建各类认证注册基地,到2020年,全市将建成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90万亩、出口创汇基地50万亩、良好农业规范(GAP)示范基地3万亩、有机果品认证基地1万亩。
酒好也怕巷子深。
平凉市将通过扩大营销队伍、创新营销模式、开拓营销市场、优化营销环境等方式,狠抓营销,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加强果品营销队伍和网络建设,实现果品流通协会乡(镇)全覆盖,果品经济合作组织村级全覆盖,果品营销大户重点村全覆盖,果品经纪人自然村全覆盖。充分发挥果品营销组织“联系政府、服务果农、对接市场”的纽带作用,提高闯市场、拓市场的能力,不断增加鲜果外销份额。各县(区)将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果农”的产地营销模式,加快实现产销分离,积极开展产地销售、窗口直销、农超对接、电子商务、仓储期货、出口外销、边贸交易,不断提升果品外销能力。市上将每年在县(区)轮流举办平凉金果博览会。果品出口企业将扩大与国外果品行业企业、协会的交流,建立稳定长期的营销关系,在国外创建直营店或加盟店,在中亚国家和新疆口岸、满洲里口岸等农产品物流量大的口岸设立直销窗口,提高“平凉金果”在东南亚、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欧美部分国家的销量,年出口果品3万吨以上、创汇3000万美元以上。
培育龙头,加快产业化进程。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将全力抓好现有涉果企业的改造提升,针对涉果企业贮藏多、加工少的现状,制定改造提升方案,引进先进设备,建设商品化处理生产线,加强生产车间环境卫生整治,确保果品卫生安全达标,确保涉果企业改造提升率达到80%以上。大力培育新型涉果企业,采取招商引资、共同合资、多方入股等多种方式,大力建办集贮藏、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果品企业。同时,依托平凉市果品产业规模优势,研发适合市场需求的保健、医用、养生等高端涉果产品。
做强品牌,发挥品牌资源效应。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始终把“平凉金果”作为全市惟一的区域苹果证明商标和公用品牌,将品牌打造贯穿到果业生产全过程,落实在果品加工营销等各个环节,不断加强质量监管、技术升级和宣传推介,着力提升品牌品质和价值,提高品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做强做大“平凉金果”这一全国驰名品牌,逐步培育成为世界知名品牌。大力培育“平凉金果”品牌文化,注重同当地人文历史、产业强市、生态旅游和农民增收等方面紧密结合,组织邀请文化专家名人创作“平凉金果”电影、剧本、文学、书画、摄影、地方戏、小品和舞蹈作品,依托影剧院、乡村大舞台和平凉金果文化城等文化阵地,经常性开展各类演出,举办果业文化论坛,建设高标准、高档次集经济、养生、观光、旅游、休闲于一体的设施果园,着力塑造“平凉金果”品牌新的个性特色,进一步提高公众对“平凉金果”品牌的认知度、认同度。严格执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平凉金果”品牌管理与保护工作的意见》,实行“平凉金果”经营登记备案制度。
强化监管,确保果品质量安全,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全面推行果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对生产过程及果品统一进行编码,统一包装和标识,建立果品质量安全数据库,从源头上把好果品质量安全关。加强果品生产全过程监管,对果园环境、生产投入品、主要技术措施、果品采收、贮藏加工、营销流通等环节全程记录,建立台账和档案,依托果品质量安全数据库提供“平凉金果”产品质量二维码扫描查询服务,做到果品质量安全随时可查询、可追溯。
李店河流域20万亩苹果出口基地
外商品金果
技术培训
海升灵台矮化密植果园
新闻推荐
...
灵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灵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