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新闻 泾川新闻 灵台新闻 崇信新闻 华亭新闻 庄浪新闻 静宁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平凉市 > 灵台新闻 > 正文

祖孙五代接力守护乡亲健康

来源:平凉日报 2015-11-18 07:31   https://www.yybnet.net/

董步英给村民看病。

祖父留给董步英的医学书籍。

□本报记者郭海凤

曹鹏伟文/图

初冬早晨,记者来到灵台县什字镇梁家咀村。稀薄的阳光把整个村庄包裹在一片静谧中,村口卫生所显得特别安静。在卫生所,记者对两位“董医生”进行了采访。“老董医生”董步英今年已70岁,在乡村行医47年;“小董医生”董永谊也已年过不惑,他们是父子俩。

年岁大一些的村民都知道,董家从清朝末年开始便是当地有名的赤脚医生,董步英的太祖父董发海骑着小毛驴走村串户为孩子“种牛痘”预防天花,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花儿匠”。百余年来,一代代“董大夫”接力行医乡间,守护群众的健康,得到了当地村民的爱戴。

“花儿匠”清末民初走红乡里

“听我爷说,大概是在1890年左右,什字塬正值‘天花\’流行,群众非常恐慌,我太爷就是靠学得的‘种牛痘\’技术帮助周边的孩子预防天花,‘花儿匠\’也便由此得名。”在村卫生所旁边的小屋里,董步英徐徐地讲起他们家的故事。

董步英告诉记者,太爷爷学习种牛痘技术的过程,还有这样一段小故事:“花儿匠”董发海生于1871年,从小跟随乡里的老中医学习农村常见病的治疗知识,之后便以走乡串户为乡亲们看病为生。有一年冬天,在他出诊回家的路上,遇见一个陌生人躺在路边呻吟,董发海便将其带回了家,经过一段时间的中药治疗、膳食调养,此人病情得以痊愈。这位病人自称姓张,是长安人,为了表达对董发海的感恩之情,便将自己擅长的种牛痘技术传授给了董发海。

“十个天花九个死,剩下一个麻子脸。”这是当年流行在民间的俗语,足见天花的可怕,而董发海正是因为从“天花”的阴影下救了很多人的命,赢得了群众的欢迎,大伙亲切地称他为“花儿匠”,他的名气几乎传遍了周围的三塬(什字塬、星火塬、太平塬)二川(达溪河川、黑河川)。

那些年种一个痘收五升麦子,往往春天种了痘,等秋天收成下来了才给麦子,遇到实在没钱没粮的,就免费给他们种,他总是说:只要娃娃都健康就行。

随着家庭经济的好转,上世纪三十年代,乐善好施的董发海又拿出自家的3亩地出资修建了董家村小学,为当地的孩子提供了读书成才的场所。据董步英介绍,当时,时任民国灵台县长的张东野还为董发海题了一块牌匾,虽然牌匾在文化大革命中已被破坏,但村里的董拴存老人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牌匾上书八个字:兴教育人、造福子孙。

好家风传承百年

几十年的行医生涯,董发海在为孩子们“种痘”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预防接种知识和儿科疾病临床经验,他将他的医术传给了他的儿孙们,也将他的医德和他的为人之道传给了儿孙们,告诉他们守护乡亲们的健康是医者的本分。

董步英的爷爷董耀林继承了父亲的医术,一生行医乡间,继续肩负起守护乡亲健康的职责。他手抄整理的《增补寿世保元》、《万病回春》等厚厚的几大本医书至今仍被完好的保存,他留下的许多老方子至今仍在用。父亲董维芳也是继承祖业,早年便开始行医。1946年前后,他在走村串巷行医的过程中,遇到了西屯镇小村村的远房亲戚徐正兴,徐正兴是位共产党人,在他的影响下,董维芳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并向当时的地下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成了一名光荣的“地下党”。之后便以给人看病、种牛痘为掩护,在什字、上良、西屯等地从事党组织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在公安、卫生系统工作,1984年离休。

而对于祖父董耀林、父亲董维芳,董步英至今仍记忆犹新,记得爷爷当年给人看病的神情,由于父亲长年在外工作,他的医术也大多是从爷爷那里学来的,常常是在挑着灯的夜里,爷爷躺在土炕上细细给他讲每种病的治法,特别是许多儿科疾病的妙方,爷爷每每出诊也总是带着他。父亲董维芳虽然没有做一名专职的医生,但也始终不改自己“悬壶济世”的本色,他在子午岭劳教农场担任党支部书记的时候,曾经有一阵肠道传染病盛行,引起巨大恐慌,董维芳提出在饮水中加入药粉消毒,并安排人们多吃大蒜,控制了传染病的大肆扩散,一时在当地传为佳话。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天花病毒绝迹,他们不再是“花儿匠”,但上百年来,祖孙几代行医济世的传家之本依然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董步英坦言,好的医术、家风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贵财富,他还会好好地传承下去。

接力守护乡亲健康

董步英是第四代“董大夫”,他23岁时便经卫生主管部门批准取得从医资格,并在当时承担什字镇水晶、瓦咀、梁咀等村的医疗保健工作,期间曾赴平凉卫校进修。1970年在全县合作医疗一片红运动中,他回到村里办起了梁家咀村卫生所,成了该村建国后的第一个“正式”村医。之后,村里老老少少的常见病诊疗、儿童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控等他便承担了下来。

从医近半个世纪,他早年诊治过的孩子如今都已年过不惑,村里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刚出生的小孩,几乎都找他治过病。他出诊最初是步行,最后发展到骑自行车、电动车。如今,有许多人开着轿车来接他出诊。

同村的75岁老人董四贵一直记得董步英的好。多年前,他患了牙疼病,吃了多少药都没效果,后来经过董步英的几次针灸,就再也没疼过,董四贵逢人就说董步英是神医。邻居曹志峰一家说起董步英也是感激有加:“小孙子有时候半夜生病发烧,只要给他打个电话,他披着衣裳就过来了,可没少给我们解急……”

从医多年,他获得了许多表彰奖励。1976年,他作为全县村医代表参加了西北五省结核病防治工作经验交流会并进行发言。

如今,他逐渐开始将“接力棒”交给儿子董永谊。董永谊从小接受父亲言传身教,并于1993年考入灵台卫校接受系统的学习。祖辈都是成名的大夫,董永谊虽然有压力,但他立志要做一个优秀的医生。他和父亲董步英一起经营村卫生所,他从父亲身上,学到了薪火相传的“董氏”从医所恪守的原则和传统:一切为了乡亲。

什字中心卫生院是什字镇所有村卫生所的业务指导单位,院长李建勋谈起董步英父子,说他们是最尽责的村医,他告诉记者,从专业的角度说,董步英父子的医术很不错,特别是在中医治疗儿科疾病方面很有造诣,从村医职责履行上来说,无论是常见病的诊疗,还是日常的预防接种等等,都做得很到位。

新闻推荐

超越梦想一起飞

...

灵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灵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祖孙五代接力守护乡亲健康)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