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新闻 泾川新闻 灵台新闻 崇信新闻 华亭新闻 庄浪新闻 静宁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平凉市 > 灵台新闻 > 正文

于俊忠:当了42年“孩子王”

来源:平凉日报 2016-03-12 17:59   https://www.yybnet.net/

□于贵才

在灵台县什字学区北沟小学,有一位民请教师,自1956年投入到地方教育事业当中,直到1998年退休,已经当了42年“孩子王”,他就是于俊忠老人。

于俊忠生于1938年9月,家住灵台县什字镇北沟村黑子坡社,自幼在北沟殿小学上学。1956年6月读完五年级,小学毕业后回乡务农。由于他工作积极,勤奋上进,思想进步,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党和政府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在农闲季节组织兴办“冬学”扫盲培训班。组织上安排他为培训班的代课老师,教学中,他注意因人施教,有耐心态度好,培训班里男女老幼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一个教程完成之后,经过测试达到了规定的扫盲标准,受到了各界的好评。

1957年3月,当时北沟村三里王殿小学教师缺员,组织上又让他去暂时主持一段时间学校的教学工作。他并没有因为是临时干几天,应付应付就完事,而是尽力发挥自己的能力,积极想办法丰富教学内容,他利用自己爱好美术的专长,制作教具,制作示教图卡,使教学方式直接明了易懂易记。由于他教学风格的变化,唤起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加上他在教学之余,组织带领学生们做游戏,既锻炼了身体又活跃了校园生活的气氛,在短时间内建立了融洽的师生感情。

过了一段时间,前任代课老师因故不来三里王殿小学了,北沟生产大队的领导给他谈话,想让他长期在该校任教而征求他的意见。为此,他也曾认真权衡过,因为在那时候有文化、识字的人很少,只要有点文化的人,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常言说:“家有二斗粮,不当娃娃王”,当老师教书并不是他当时的最佳选择。过了几天,他给大队的领导回话,不愿意当教师,让组织上另行考虑人选。但上级单位给这个学校一直没有派来老师,他也就一直干着,不知不觉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

1958年初冬,全国掀起大炼钢铁的运动,所有青壮年已经抽完,但任务依然艰巨。生产大队的领导找到他谈话,准备让党员、积极分子再次组织人员奔赴大炼钢铁的第一线,并让他负责带队,学校暂时放学休息。他在当天上完课后给学生们宣布:明天大家不要来学校了,老师要带队去炼钢铁。学生们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震动了,下课后纷纷围着他问:“于老师再来不来学校了?什么时候再开学?我们要上学!”看着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他们就像嗷嗷待哺的婴儿对知识充满渴望,还有对老师的依依不舍,顿时一股热流涌上于俊忠的心头,他哽咽着说:“同学们先回去吧,老师会回来的!”这个场景在他内心深处唤起了一种莫名的情愫,多么可爱的孩子们啊!放学后他锁了教室,清理了办公室及校园,最后带上自己的东西锁好大门,回家去做准备。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晚上正吃饭的时候,生产大队的文书来到他家里通知说:“你不用带人去炼钢铁了,明天照常开学上课。”就这样,他留了下来,继续在学校任教。

后来他才知道,事情原来是这样的:学校的一名学生叫于来善,是大队支书于如俊的儿子,当天放学回家后,他向家里人闹情绪不吃饭。家里人问其原因,他气呼呼地说:“你们把我老师派去炼钢铁,学校没人上课放学了。”任凭家里人轮番哄劝,这孩子坚决不听。一直闹到于如俊回家后,知道了此事,便对参加炼钢铁人员重新进行了调整,让于俊忠留校开学。

从此,于俊忠就爱上了这一行,当了一个“娃娃王”。尽管他的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倾尽全力认真教学,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写字、数数、整理作业。于是,在家乡那些偏远的山区小学里,他教出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一干就是42年。

谈及40多年的民教经历,他深有感触地说:“我干了一辈子的民请教师,那时虽然每个月只有40多元的工资,但我并没有觉得矮人一截。现在我能领到1000多元的退休金,完全够我生活了,我没有不满足的!”

新闻推荐

爱心篮球赛助力小果果

...

灵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灵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于俊忠:当了42年“孩子王”)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