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姜慧仁王富强曹鹏伟
3月4日一大早,记者走进灵台县百里乡稔沟村李文保家。刚刚给牛添完草料的老李说,明天就是惊蛰了,现在还有7亩地没有整完,心里有些着急,准备吃了早饭就上地里去。
李文保是村里的种粮大户,承包了50多亩地种玉米,再加上自家的地,一共有85亩。
李文保告诉记者,3年前自己看玉米行情好,就开始承包耕地大规模种植玉米。前两年收入好,1斤最贵时卖到1块多,每亩净收入能有1000多元。去年行情不行,80多亩地的收割费用就要4800元,但最后每斤玉米才卖到六毛六。
“去年虽说价格低,但还是赚了一些,每亩地能挣个300元左右吧。今年我还继续种玉米,换一个高产品种,争取打个翻身仗!”李文保说。
老李虽说没读多少书,但在务农方面可算有一套。对于今年务做好玉米他有着自己的“小算盘”。“今年我打算种‘先玉335’籽种,这个品种密度大、产量高,抗寒性也好。”
“除选好籽种外,施什么肥、施多少也很关键,等我把手头上的活忙完了,装些地里的土到县农技中心来个测土配方,给自家地开个‘处方\’,心里就有谱了!”
“粮食要增产,还要靠机械化。”李文保算是村上最早购进农业机械的农户。这些,他采取“以车养车”的办法——除了自用外,还给别人犁地、旋地挣钱。去年,他开拖拉机耕作了150多亩,挣了5000多元。
“今年只要情况好,想换个更大马力的拖拉机。”李文保望着家门口的那一大片马上要翻耕的田地和已经筹备到位的农机具,眼中满是憧憬。
新闻推荐
...
灵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灵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